不支持Flash

南都周刊:寻找冯小刚之疯狂岁月贺岁片开始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9日13:47  南都周刊

  “1997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个导演在中国拍了一部贺岁片”,这是冯小刚自己填的歌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大型专题《寻找冯小刚》第二回:

南都周刊:寻找冯小刚之疯狂岁月贺岁片开始了

  《甲方乙方》 《不见不散》 《没完没了》

  《甲方乙方》对于从制片方、发行方、创作方首次联手打造的国内第一部贺岁片,他们心里只有八个字: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不过还好,冯小刚最终在首部充满草根色彩的冯氏贺岁片里大获全胜。

  冯小刚:疯狂岁月贺岁片开始了!

  “1997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个导演在中国拍了一部贺岁片”,这是冯小刚自己填的歌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新影联总经理高军回忆起拍贺岁片的情形,对南都周刊爆料说当时没什么人特别有信心,“所有演职员全部是固定+捆绑计酬。你拍片子可能拿不到钱,但票房高了你就多分。结果葛优60万片酬里,一口气先拿了50万,只留下10万捆绑。”

南都周刊:寻找冯小刚之疯狂岁月贺岁片开始了

三大贺岁影片

  时代找到冯小刚“三大原则打造中国的贺岁档”

  中国观众对贺岁片并不陌生,随着大片分账的开始,他们已经连续三年看到了成龙(听歌,blog)的贺岁电影,比如1995年的《红番区》、1996年的《白金龙》、1997年的《义胆厨星》。香港本土的贺岁片年头更久,像黄百鸣的室内剧《七星报喜》、《八喜临门》等等,也早通过盗版碟传遍内地。“我们看到贺岁片对中国人的过年电影消费还是非常对胃口的,就准备要搞中国自己的国内贺岁片”,当时在制片方紫禁城、发行方新影联都有职务的高军回忆说:“接触了几个题材,最终紫禁城老板张和平看中了冯小刚的《甲方乙方》,觉得它最具有中国贺岁片的品相”。

  所以,说冯小刚成就贺岁档并不准确,倒不如说是时代找到了冯小刚。韩三平、张和平等差不多同时选择冯小刚作为贺岁片导演,“我当时连贺岁片是什么还不清楚呢?”冯小刚回忆道。高军则透露选择冯小刚是不二人选,“捧错人看走眼,贺岁片还是会失败,我们一直觉得冯小刚在当时导演里是离观众最近、离市场最近的一个。”

  于是,紫禁城老总张和平、新影联的王珠、高军和冯小刚本人成为中国贺岁片主要发起人,抱着“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念头,他们制定了三大原则:第一,一定是为档期量身定做,而不是贴标签的,离开这个档期这个影片可以不上映;第二,喜剧风格,大团圆结局,皆大欢喜,有笑料;第三,名演员,一定要有明星出演片中角色。

  八次讨论、十一次修改

  “要求京味儿冷幽默”

  面对当时中国电影日渐萎缩的现状,电影各行业集团作战是大势所趋,直到现在高军都认为《甲方乙方》最有意义的不是赚多少钱,而是尝试了制片、发行、影院结盟。“我们光剧本讨论就有八次,前后进行了11回修改,并第一次在创作阶段就请来各影院经理,因为他们最能代表观众。”高军记得很清楚,当时地质礼堂的女经理陈淑萍、紫光影院经理符正秋、大华影院经理南德山等都来了。

  “我们当时在新影联三楼开会讨论”,南德山对南都周刊回忆道:“剧本给我的最大感觉是,像《顽主》。题材新颖,台词倒没怎么觉得幽默。”南德山提出的修改意见很古怪,“我就提了一条,问剧本里演巴顿将军的那个演员能演出巴顿的性格么?”这种不理论的意见,在冯小刚、高军看来非常宝贵:“听他们说实际等于听观众怎么说,他们可能没有理论东西,但是讲得非常直观,话糙理不糙。”

  正是在这样的反复讨论修改下,最初有一个相对连贯整体故事的《甲方乙方》最终变成板块式结构,“以往传统电影有头有尾起承转合,让青年观众有点疲劳,板块式的很有新意。”高军还透露其实“巴顿将军梦”板块、叶京“受虐狂”板块最早剧本里没有,都是后来补充进去的。“我们的要求不是很复杂,只要剧本看着好玩儿,电影才可能好看;如果剧本平淡、没有噱头、味同嚼蜡,这不可能好看。”高军回忆说最后看完成稿时,读到“张富贵”给地主婆家拉磨、说什么“大骡子大马都歇了吧,我来拉”,还是能哑然失笑:“喜剧分为幽默和滑稽两种,我们感觉陈佩斯赵本山类小品是滑稽,而冯小刚是幽默,特别是冷幽默,京味儿冷幽默,这是我们对《甲方乙方》品质的要求。”

  “任人唯亲”、捆绑计酬

  “葛优没信心先拿了大部分片酬”

  随着紫禁城投入近400万的制作费用,《甲方乙方》正式开拍。但是所有演职员全部是捆绑式计酬,每个人的报酬分为固定和捆绑两部分,自己选择比例,捆绑部分最后随着票房的多少而分成。“你拍片子可能拿不到钱,但票房高了你就多分。”高军爆料说:“有些人例外,比如葛优,他的片酬是和之前演《活着》时一样,都是60万,结果他拿走50万只留下10万参与捆绑。”N年后葛优对《南都周刊》解释说:“那时候是第一次做分账的事儿,贺岁片更是没谱,我哪儿看得住钱啊,谁知道钱跑哪儿去了?”

  冯小刚是一猛子把导演费全扎进了捆绑,“那时我已别无选择,拍电影心切,心想就是没挣到钱也不冤,还过瘾了呢。”被“打捞上岸”的冯小刚发动所有的力气在成本预算内拍片,像“好梦一日游”的编辑部,就是货比三家选了个破破烂烂的幼儿园完成的。

  终于等到电影拍完,所有老总坐着看样片的时候,冯小刚却哭了,原来那个样片画面和声音怎么也对不到一起,在对他意义重大的节骨眼儿上出了这么个乱,让冯小刚边哭边说“我的命怎么这么苦啊……”幸好,过程是曲折的,结局是甜蜜的,《甲方乙方》上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由于捆绑收入,所有演职员主观能动性都被调动起来,没有哪部影片比《甲方乙方》做的影院见面会更多,高军回忆道:“后来小刚和葛优他们跑地方太多,签名太多了,手都签酸了、握疼了,都没有坐下的概念了,在休息室刚休息一会儿就有观众进来,立刻又站起来签名,都成习惯了。”

  《甲方乙方》上映了,葛优留下的那10万后来变成了27万;冯小刚之前一分没拿,最后分了110万。

  票房火爆、乘胜追击

  葛优爆与徐帆演情侣“太熟,不好意思下手”

  《甲方乙方》最终全国票房3000万,北京地区1150万,成为年度票房冠军。冯小刚曾在某次采访中诚恳地对《甲方乙方》的票房奇迹做过分析:“实事求是地说,《甲方乙方》在北京发行超过500万后煞住,给我的感觉是我和我们摄制组创作的结果;发行到700万时,我觉得这其中已不完全是因为我们的创作,而是与市场的操作有关;票房到了900万、1000万元,这样的票房数字则让我觉得与我本人没什么太大关系了,实际是政府在帮忙,政府要扶持国产影片。”

  时代选择了冯小刚,而冯小刚同志不负众望迎难而上。此后两年他又一鼓作气拍了《不见不散》和《没完没了》,都是喜剧风格,都是葛优+美女,这三部贺岁喜剧的连贯性不言而喻,但创作过程并不完全一帆风顺。徐帆透露说拍《不见不散》的时候,整组人只有一个人的签证办下来,“就我拿的是工作签证,其他人拿的还是自己的。到了美国,人家美国人法律规定一个星期必须歇一天,我们也就必须跟着歇,心里想这流的可都是美元哪!”

  经受考验的还有演员的演技。《不见不散》里葛优和徐帆在冯小刚眼皮底下大谈恋爱,还要拍接吻亲热的场面,葛优回忆此段场景时一脸的“往事不要再提”:“当众怀里抱着徐帆,特不舒服,因为是假的嘛,就拍了两遍,不敢太多。主要是太熟,不好意思下手。”徐帆倒很大度:“如果拍谈恋爱的戏,我们家人不在边上我还真演不好。冯小刚有时候还会骂我说怎么演这么假啊,我就说,哦,那在您指导下我再投入地亲热一次!”

南都周刊:寻找冯小刚之疯狂岁月贺岁片开始了

自从冯小刚的贺岁片腾空出世以来,葛优就一直持续“出镜”,冯小刚和葛优是最好的好搭档。(图为《天下无贼》工作照)

  关键词

  【贺岁】 贺岁,在冯小刚之前贺的都是新年春节,自打《甲方乙方》露面就变成了“贺岁片”,而且还让人笑个不停。如果说1995年来自香港的《红番区》算是贺岁片前身的话,那么1997年《甲方乙方》之后,元旦前后国人除了喜庆元旦盼望春节家庭团聚之外,还可以到电影院里看电影。看什么,看冯小刚的贺岁片啊。

  【草根】 《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这三部早期电影,常被认为冯小刚喜剧风格的代表作,里面人物无不是跟你我一样的生活中的小人物,甚至还更底层。小人物不用怎么用力寻找,一抓就是一把心酸事。小人物说的话都是人在说话,跟那些凌空蹈虚的“琼瑶(blog)语”相比真伪立判。

  经典台词

  影片:《甲方乙方》 角色:地主(葛优扮)

  “地主家也没余粮啊。”

  最擅长搞笑的人,一定会捏着嗓子学出葛优这句台词。谁能把这个太监腔的地主老财学得最像,就一定会成为当年的饭桌上赢得笑声的那个人。

  影片:《没完没了》 角色:伟哥(傅彪扮)

  “——伟哥,想吐吗?——想,可我舍不得。十三,路易的,8000块钱一瓶,我舍不得吐。”

  当年的“伟哥”跟后来的“道哥”一样,都是在人物取名上有了神来之笔,这种经典的人名首先让人过目不忘,并产生一种难得的喜剧效果。看到傅彪憨态可掬的护酒表情,让你感觉爱财如命有时候跟珍惜粮食一样,都是美德。

  数字

  1997《甲方乙方》全国票房3000万年度票房冠军

  中国电影华表奖评委会奖、第21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1998《不见不散》全国票房4400万

  华表奖最佳影片,第六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受大学生欢迎影片奖

  1999《没完没了》全国票房5000万(全国电影票房普遍下滑50%)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