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周刊封面故事:真实的赤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8日10:07  新世纪周刊
新世纪周刊封面故事:真实的赤壁

最新一期《新世纪周刊》封面

  真实的赤壁

  赤壁、陆口、乌林、华容道??在今天,沿着这样一条深具历史意味的道路,仍然可以找寻赤壁大战的历史踪迹

  ■孙展

  从武昌坐车,沿京珠高速公路,向西南行进120公里,即到赤壁市。赤壁市跨陆水河而建,河西是老城区,还留有大量上世纪80年代的风貌,而河东则为新城区,新建的高楼大厦林立,略显现代气息。

  从市区出发,沿陆水河向西北方向行进40多公里,即到了长江边。这一路,是幕阜山余脉与长江河道之间的丘陵地带。车行处,常常可见众多小山岗之间夹杂着大片平坦农田。

  在长江岸边众多的低矮山岗中,有一座高不过50余米,方圆只有数百平米的小山峰,因其山体由赭红色的岩石构成,被当地人命名为赤壁山。

  如果从地质构造上来说,这座“约一亿年前因砾石、砂子与铁质、钙质等物沉积胶结氧化”而成的山峰,在长江岸边并无任何奇特之处,但由于1800年前冬季的一次战争,使得这座小山峰,成为冷兵器时代中国人最熟悉的符号之一。

  历史在这里成为拐点

  这场战争的过程,经过后世文学作品的夸张和改造,凭添了诸多神奇之处。就其本身来说,尽管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精彩,却也足以称得上“历史的拐点”。

  正史《三国志》是这样记述这个精彩的历史瞬间的:“权遂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那是公元208年冬季的一天,从江陵(今荆州)出发,沿长江顺流而下的曹操大军,在长江南岸的赤壁山附近,遭遇到自夏口(今汉口)逆流而上的周瑜水军,由于曹操水军主力是新收降的荆州刘表水军,战斗力远不如精锐的周瑜水军,所以刚刚一交战,曹军就受挫,退到了江北。

  仅从这个过程来看,在整个战争进程中,所谓的“赤壁之战”实属平常的一次遭遇战,既未伤及主力,又未打消曹军的进攻意志,不过是稍稍顿挫了锐气而已。但就是这次遭遇,却为战争日后的进程,埋下了转折的伏笔。

  赤壁当地学者冯金平,多年来致力于赤壁之战的研究。他曾徒步走过大多数与赤壁之战相关的古战场遗迹。在他眼中,这次看似偶然的遭遇,却隐含着曹操与周瑜双方对赤壁地理深刻的了解。

  赤壁下游三公里处,即是陆水入江的地方,叫做陆口。陆口对于整个江东地区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沿陆水河上行,可穿越幕阜山北麓的羊头山,通过陆路直奔孙权的大本营柴桑,“如果是骑兵,数日之内就可到达。”

  即便不是直取柴桑,也可以占据陆口,然后从陆路向东北方向进军,经过咸蒲走廊,直接攻击夏口等地。而一旦夏口被占,则孙刘联军就彻底丧失了水上屏障,曹操水陆大军则可随时攻占江东。

  台湾三军大学的《中国历代战争史》中:也这样描述陆口的重要性,“必争得此陆口、赤壁,方能以阻止曹军自陆口上陆,过蒲圻、羊头山(今通山县)、阳新直扑柴桑。”

  赤壁、陆口的得失,决定着曹操能否顺利登陆江南,摆脱不善水战的不利影响,直接发挥数十万步骑兵的优势,在陆上与孙刘联军展开决战。

  曹操一生未跨越的天堑

  公元208年冬天的这次偶遇,机会并没有偏向势力强大的曹操。相反,却是“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对于有着数十万水陆大军的曹操来说,小小的失利,退驻江北,隔江对峙,也并非完全不可接受的结果。

  但江北的情况,却大大出乎了曹操的意料。江北,即乌林镇所在。这个并不出名的小镇,如今是江汉平原典型的风貌,大片的平坦农田中,散落着星罗棋布的水塘,显示着这个鱼米之乡的丰足。

  但当时的曹操,看到的却绝对不是这些。对于他来说,乌林,不过是浩大的云梦泽与宽广的长江河道之间,一小块沿着江岸稍稍可以立足的狭长地带。大片的湖沼水道中,只有几个略略高出地面一二十米的土岗,以及江水消退后的自然坡地,可以成为大军驻扎的地方。在这阴冷潮湿的冬季里,那些曾经威震北方的精锐步骑兵,不但要忍受着刺骨江风,还要在这泥泞的湿地中相互拥挤践踏。很快,疫病在这些北方军士中大面积流行。

  赤壁山,如今是一个游客众多的地方。在并不开阔的山顶,树立着一座高8米,由花岗岩制成的周瑜塑像。这位让这个小山峰闻名于世的将军,身着锐甲,肩披斗蓬,手持利剑,双眉紧锁,神情严肃地注视着江面。

  尽管属于后世想象,但这未必不符合1800年前的那个冬天里,这个年轻将领的真正表情。对于周瑜来说,保住陆口,占据江南,隔江而立,也仅仅是战役的第一步。对于只拥有3万水军的他来说,要想对抗对岸数十万兵马,相持并不是办法。一旦曹军稳定阵脚,沿江展开阵型,继续向下游推进,则己方的战线势必要被拉长,从而出现兵力薄弱的漏洞。周瑜的部下黄盖也看出了这一点,“今寇众我寡,难以持久”。

  也正是这位颇具战略眼光的部下,给对岸的曹操写去了一封诈降信。所有的正史中都没有提到一向机警的曹操,为何会对这样一封诈降信信以为真。或许是遍布沼泽的环境让曹操丧失了耐心,也或许是疫病的流行让他对部下动了恻隐之心。于是,他和对岸的将军们想到了同样的事情——早点结束这场战争。

  黄盖的诈降船,是趁着冬夜的掩饰横渡长江的,“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重,军遂败退。”黄盖的火船引燃了早已被铁链串联的曹操船队,进而延烧到江边芦苇,引发岸上军营大火,孙刘联军趁势展开了全面的攻击。

  曹操败退的线路,即是著名的华容道。这是从乌林直插江陵的陆上通道,全长200公里左右。如今坐汽车走完这条线路,只需要近4个小时,沿途是广阔的平原地带。而在当时,这里却是犹如地狱般的云梦泽,曹操的数十万军马,走在夏季没入水中、冬季勉强能露出水面、泥潭般的道路上,相互推搡,践踏,死者不计其数。

  败退的场面惨不忍睹,而这也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一次溃退。对于它的意义,后世的史学家展开了无数次探讨,也假设过各种可能性。但对于曹操来说,他不会想的那么深远。多年之后,他依然为这场溃退而不平,“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他想到的,依然是周瑜获得的虚名。而没有料到此后中国历史数百年间的分合形势,都与这次大溃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如今从乌林渡口出发,坐上平板拖轮,横渡长江,到达对岸的赤壁渡口,用时不过半个小时。而就是这半小时的水路,成为曹操一生都未能跨越的天堑。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新世纪吧
新闻排行】【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