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著名的《站台》,让贾樟柯和余力为成为“黄金组合”
纪录片与贾樟柯
余力为从比利时回到香港的时候正是香港电影工业跌入低谷,迷惘不振的时期。余力为身处一个困局中,入行和工作机会都特别难找,即使已经身处行当里的人都是在半失业状态,每个人看上去都很灰心。余力为只能找到当一两回助理的工作机会。
此时,他想办法获得了香港艺术辅导金,来到北京,住在电影学院,和电影学院的学生一起,拍摄了他的第一部完整的纪录片《美丽的魂魄》。他说“那时香港电影在那样一个状态下,大家都很不振奋,我不可能一直在这样的环境中等待机会来找我,于是我想锻炼自己在非工业的环境里做一些事儿。”
“在电影学院的时候我还不认识贾樟柯,只不过偶然见过一个背影。直到1996年在香港独立电影节上,贾樟柯的《小山回家》拿了独立短片及录像比赛故事片金奖,我的《美丽的魂魄》拿了全场最佳短片大奖及纪录片金奖。那是我们第一次在一起谈电影和以后的计划,他邀请我来大陆一起看景等等。”
余力为和贾樟柯的起步点是中国电影工业非常原始的时候,当时只有电影厂在拍片。贾樟柯希望从拍摄独立电影找到新的出路,而余力为希望能够跳出当时低迷的香港电影环境,于是俩人共通摸索着能够找出一条生存之路。
虽然从教育和生活背景上余力为和贾樟柯有很大的差异性,但相通的电影理念和互补的经历使得俩人能更好的合作到一起。两个人在影像方面有很多共同的爱好,包括对纪录片的热爱和同样以纪实手法为拍摄方式的电影语言。余力为说道“我在比利时的学校是很有纪录片传统的学校。第一年每个学生都要独立完成一个纪录片。老师说如果你没有拍好纪录片,是根本拍不好剧情片的。”
俩人的互补性还在于余力为对各个地方无根性的寻求和贾樟柯对于故土汾阳的汲取。彼此都能从对方身上获得自己所了解不到的世界信息,以此带来对各自创作新的补充和思考。“我第一次跟贾樟柯回到汾阳,我能看出他对那块土地的感情,那是我很缺乏的东西,既向往,又不明白,他给我的东西是我对自己无根性的一个补充”,余力为这样说道,“贾樟柯很渴望外来的资讯,因为当时大陆的电影界还很闭塞,他教我如何在大陆处事的同时我也会告诉他外国的电影界是什么状态。”
他们彼此之间汲取互补的讯息,在合作的同时互相为对方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直到2000年贾樟柯的成名之作《站台()》,俩人互相协助又往前跨了一大步,从前期制作到海外发行因为《站台》而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计划和能力。可以说,到《站台》贾樟柯和余力为完成了磨合,并得到了国际认可,这也为余力为将来执导自己的电影长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