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天安门》最重要的表达,按照戏说之法,是两部电影片名的合成,即《28天后》、《大红灯笼高高挂》。先说这“28天”,指的是舞美队临时接到整修天安门的任务时,需要在28天内完成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影片又通过台词,强调了这28天与缔造共和国的28年革命历程所形成的有效呼应。影片按照基本的叙事逻辑表现了改造了天安门的一波三折,先是冒充聂荣臻元帅买染料,后又为天安门到底是挂红旗还是挂灯笼再起争议,接着关于大红灯笼的设计和材质再起风波。这些起伏跌宕的天安门改造过程,诚然是为了增强影片的可视性而营造的叙事曲线,但改造天安门的欢欣是远大于建造天安门的艰难。也就是说,叶大鹰所着力表现的还是人们对共和国成立时的心情、态度和情感。所以我们看到了集市上紧张而兴奋的小商小贩、澡堂里茫然而又有些懒散的遗老遗少,还有一群在天安门广场上唱歌的孩子。当然还包括那些天安门城楼上激情四射的解放军战士,以及沉着镇定的高级干部。正是这些人物群像,沿袭了叶大鹰对他者叙述的热情,营造了一种独特而生动的陌生感。也可以说,改造天安门的过程,也正是这份陌生感渐渐消失的过程。老艺人从对解放军战士的不知所措,到天安门门口的惶然下跪,直至对红灯笼的啧啧感叹。可说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民众对新政权欣然接受的,曲折又富有趣味的心路历程。
但就是这些众生相共同组成了集体意识上的共和国记忆,这个记忆通过舞美队战士为寻找老艺人而深入浴室,与众遗老的“坦陈”相见,得到了最充分也是最鲜明的表达。那就是这个全新的共和国,是属于每个人的,是属于“人民”的。也就是说,“天安门”不仅仅属于建造天安门的解放军指战员,也属于热爱这片土地的每一个人。
影片的核心,还是关于大红灯笼与红旗的替换。红旗是一个政权的象征,而大红灯笼是传统、也是民生的图腾。而最终选择大红灯笼高挂于天安门城楼之上,不仅是对民意的顺应,也是表明这个新政权和以往的统治阶级最大的不同在于,这个政权不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而是站在更广大的人民群众意愿的基础上而建立的。在天安门改造之时,我们听到了到北京的普通民众对天安门外观的种种意见,也看到了舞美队战士在电车上听取群众心声的身影。这些信息都在表明,这个共和国是以人民的意愿为转移的共和国。于是,这个新兴的共和国,不仅有着青春少年的澎湃情怀,更有着继往开来的博大胸襟。同时,田立禾扮演的老艺人的亮相,也在说明这个共和国对古老传统的珍视。而红灯笼作为中国人节日时的重要象征,也许在天安门高挂“红灯笼”的那一刻,得到了更广泛的确立。是的,那不是一个大国登基的泱泱之风,而是一个人民政权的喷薄而出。
5
在金色的光影里,在天安门旧貌还原的那片长满荒草的空地上,在一张张兴奋的笑脸里,叶大鹰还是以他特有的诗情展现了对共和国初建时的深情凝望。和叶大鹰的前两部“红色”作品一样,《天安门》仍然抒发了“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浪漫情怀,这不仅仅是潘粤明、郭柯宇、徐啸力这些稚气未脱的脸所能带给我们的,而是一个年轻的共和国在六十年前所应有的动人风采。
《天安门》最神奇的地方,是用数字技术还原了毛主席当年的音容笑貌。演员出身的导演叶大鹰也站在了天安门城楼上,与这位领袖四目相对。这一幕是对历史记忆的一次深切并行之有效地挽留。天安门借《天安门》对我们的共和国记忆也进行了一次重新的储藏,那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却有一种雕刻时光的深长韵味。影像对“时间”这一元素的再开发,显现出它独到的功力。由此,《天安门》作为国庆六十周年的献礼片,展现了时光倒流的显著魅力。这也是影像送给我们美好记忆的一个最可爱的礼物。
谁爱北京天安门?
——影片主创的天安门情结
叶大鹰(《天安门》导演)
天安门和老百姓一样的,我从来不觉得这是一个怎么重要的建筑,每个人都有一分天安门情结,包括我们家里的人,每个人都有一个关于天安门的故事。天安门象征着国家,是人民的地方,1999年,有天晚上我没事干就去天安门转一圈,全是人,都是老百姓。那一次的记忆很深,后来在做《天安门》剧本的时候,就想好了这个结局,一个老头在多年以后坐在轮椅上,在人群中远远的看着天安门。是这样一个关系,他不突出,天安门就像是他的老朋友一样,尽管由于管理的需要,不得已被围上的铁栏,但他还是人民的天安门。我们看天安门的老照片,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天安门,还有照相馆里照的,用一个天安门的布景,这个天安门就在老百姓最朴素的心里。
潘粤明(饰演田震英)
我是天安门系的红领巾,入的少先队。我们是穿着白衬衫、蓝裤子、白球鞋,排着队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天安门,看国旗升起,敬礼,戴红领巾,那段回忆是特别美好的。我做风筝也是很好的,经常自己拿着风筝去广场上放很高很高。对天安门很亲切,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中山公园,还有人民文化宫,那是我生活的一部份,很神圣。我是受这种教育长大的,童年的记忆最单纯,也最直接,这种生活的态度肯定会影响一生的。
徐啸力(饰演小马列)
我们那代人对天安门都有一种情结,北京天安门就是革命的象征,就是我们党的灵魂所在。但是我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会站在天安门的楼顶上去拍戏,我想除了翻修它的建筑工人,在上面挥红旗的我应该是第一人。
1994年参加《红樱桃》的剧组试镜,我第一次来到北京,第一次看到天安门。那时候来到天安门的时候,心里很犹豫,因为天安门也没有那么灿烂,其实就是这样当你走进心中很完美的东西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它每一个细节都不对,所以我觉得天安门应该更完美才对。
郭柯宇(饰演手风琴女孩)
小学的时候去那看升旗,春游啊,十一啊就去那看花什么的,还有就是去毛主席纪念堂看毛主席,那时候特别兴奋,不知道毛主席什么样子。印象最深的就是看升旗,看升旗的时候有肃然起敬的感觉,必须要穿白衬衫蓝裤子白球鞋,球鞋都得用粉笔擦白过。对天安门这个建筑不会太仔细太刻意的观赏他,因为太熟了。在横店看到那个天安门,觉得挺像的。
信鹏(饰演双喜)
四、五岁的时候第一次到北京就看到了天安门,这些是我爸后来讲的,说我到了天安门就不走了,说我要住这儿。后来几次来看升旗,每次都想哭,感觉很伟大,很神圣。我现在也是特别喜欢北京,北京这种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文化氛围,我没事开着车瞎转,就是想到处看看,喜欢这个城市,拍戏也这样,能在北京拍就不去别的地方。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磁场,别的城市也非常好,可能是北京比较适合我吧,我喜欢住在这里。
白琳(饰演老郭)
我在北京住到6岁,后来要上学了才离开。小学时候学的课文,提到中国北京,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天安门,对我们那一代人来说意义太深了,那是骨子里的东西,永远也不会变。
大冢匡将(饰演上野)
我第一次来中国时17岁,正读高中,在中国只知道长城和天安门,真的看到的时候,感觉太壮观了。2005年来北京学中文,晚上11点多打车去学校,用英语问司机去长安街天安门,然后看到天安门的夜景。天安门就是中国的象征,我也为影片拍了2008年在天安门前的照片,角色和人生融合在一起,拍完电影以后感觉和以前不一样了。
聚焦一个民族的背影
——天安门的前世今生
文:王少英
天安门,在每一个华夏子孙以至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它都是中国的象征。天安门城楼的金碧辉煌,广场的雄伟壮丽,都不禁使人心生憧憬,想去寻觅那流光溢彩的建筑,沧海桑田的往事及刻骨铭心的人物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