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十年代:摩登时代 时装戏引领十年风潮
80年代香港电影票房冠军列表
年份 | 影片名 | 票房数字(港元) |
1980 | 《师弟出马》 | $10,020,537.00 |
1981 | 《摩登保镖》 | $17,769,048.00 |
1982 | 《最佳拍档》 | $26,043,773.00 |
1983 | 《最佳拍档大显神通》 | $23,273,140.00 |
1984 | 《最佳拍档女皇密令》 | $29,286,077.00 |
1985 | 《福星高照》 | $30,748,643.00 |
1986 | 《英雄本色》 | $34,651,324.00 |
1987 | 《龙兄虎弟》 | $35,469,408.00 |
1988 | 《八星报喜》 | $37,090,776.00 |
1989 | 《赌神》 | $36,294,029.00 |
令人诧异的是,整个80年代的票房冠军影片中竟全无古装片夺魁(《师弟出马》已属民初装武打笑片),而较之古装片的没落,时装片更在80年代逐渐分化出多个卖座的类型片种,包括贺岁片(《最佳拍档》&《八星报喜》)、动作片(《福星高照》&《龙兄虎弟》)、黑帮片(《英雄本色》)和赌术片(《赌神》)等,继而先后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刷新纪录,故纵观80年代的香港影坛,实质是借助时装片的号召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全盛风貌!
令香港电影进一步偏重时装片的因素很多,其中便在于80年代香港社会正由“现代化”向“国际化”迈进,但踏入80年代初,港产片仍以烂衫烂裤的民初功夫喜剧为主,故观众对时装题材的青睐也日益俱增。其后新艺城崛起,并借助海外班底与先进科技推出《最佳拍档》系列,本土时装片终于形成较清晰的“国际格局”,
80年代香港时装片的另一个“国际化”形象则是承袭70年代李小龙的视野,将本土制作带入国际舞台,例如《女皇密令》、《福星高照》及《龙兄虎弟》三部票房冠军片,就分别在法国、日本及南斯拉夫取景,而观众眼见香港明星在国外“纵横四海”,自然较古装片在心理上更易接受,故纵观整个80年代的时装片,诸如“港产日本片”、“港产西片”、“港产东南亚片”甚至“港资好莱坞片”等可谓层出不穷!
此外,作为以时装片为创作方向的两家电影公司:新艺城与永盛,更是80年代时装片潮流的开路大旗手——前者除“最佳拍档”系列,也以《英雄本色》为影坛开启“英雄片”热,其后的《八星报喜》则标榜港产时装贺岁片由国际化转变为家庭化,成为90年代“家有喜事”系列的先声;至于后者,亦以《赌神》令赌术片在沉寂多年后起死回生,影响深远。
值得一提的是,80年代古装片形势已步入低潮,尤其1982年后,能打入十大卖座电影者往往只有《少林寺》、《垂帘听政》、《火烧圆明园》、《南北少林》等赴内地取景的武侠片或清宫片,至于邵氏的片厂式流水作业,则几近被市场主流淘汰……
正因如此,70年代仍是乏人问津的时装文艺片也得以在商业上分一杯羹:1982年,《投奔怒海》率先以1500万刷新文艺片票房纪录;1987年,《秋天的童话》更首次让时装文艺片票房冲破2500万票房大关,1988年,在剧情上本属冷门的《胭脂扣》、《法内情》等收入也维持在1700万以上;到了1989年,《阿郎的故事》票房更高达3000万!足见时装题材的卖座定势,已不同于70年代般以喜剧和警匪为主,同时也脱离了此前靠动作片、英雄片与贺岁片合撑局面的架构,开辟全新的道路。
新浪娱乐:80年代您正式进入电影界,掌镜《僵尸先生》、《龙虎风云》、《旺角卡门》等如今成为经典的香港电影。那时候香港电影进入黄金时期,当时作为业内精英,你对香港电影的观点有什么变化?
刘伟强: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有很大的转变,出现很多新的东西,比如新的技术、设备、器材。很多导演都是从外边留学回来,带回很多新的理念。还有很多电影从业人员,是看美国电影、日本电影、或法国电影的,然后大家走在一起工作,产生了化学作用,形成了和之前不同的风格,用外边新的技术,包装我们自己的故事。
功夫片在那个年代其实很盛行的,但出现的时装片也数不胜数的,都是高品质的作品,有追女仔、黑帮、爱情等,都是时装戏,而且现在看大家依然会很喜欢。这些电影一改70年代香港电影的粗糙,质量越来越高,电影人也专业起来,连胶片都拿到日本去冲印,愈加的注重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