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箭穿心》武汉话引争议 方言显地域风骨

2012年11月20日07:20  大洋网-广州日报
《一九四二》灾民角色都说河南话

《白鹿原》全篇使用陕西方言。

颜丙燕[微博]用武汉话演绎《万箭穿心》,充满悲剧力量。

《武侠》中,金城武说川话很有喜感。

  正在上映的《万箭穿心》中,颜丙燕扮演的“女扁担”李宝莉说起了武汉话,为角色带来一股彪悍气质。月底上映的《一九四二》将让观众见识“死了都要幽默”的河南话。今年以来,国产影片中可谓方言大爆发,《白鹿原》、《黄金大劫案》、《杀生》等片让方言台词从偶然变成了常态。有导演认为,拍片用方言好处多,它接地气、方便营造喜剧感、容易拥有亲和力。方言可以凸显一个城市或一个地方的风骨和民俗,但也给演员出了一道大难题。

  专题策划:徐晖 撰文:张素芹、王振国、莫斯其格

  颜丙燕:武汉姑娘说话没有温婉的感觉

  武汉网友: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被誉为“2012年最好的国产电影”的《万箭穿心》正在热映。该片根据著名作家方方同名小说改编、由金鸡影后颜丙燕主演、全武汉话对白。此片在上映前的小范围试映中收获了好口碑,不仅赢得影评人肯定,同时还受到李银河[微博]、任志强、崔健、倪萍、和晶、王小菲、杨澜[微博]、经纬等知名人士的推荐。

  虽然演员集体奉上高水准演出,片中地道的武汉style、汉口腔、汉骂、武汉式幽默,也让观众回味。但武汉观众还是挑出了毛病:武汉话不标准。“女主角把武汉话讲得像四川话,男主角把武汉话讲的像外语”。“主角要是武汉话说得地道就完美了。那口武汉话真不怎么样。”

  “汉话零基础”的颜丙燕对此也耿耿于怀,她在武汉宣传造势时坦承自己准备的还是不够,但她发现,教她方言的武汉姑娘说话时,完全没有温婉的感觉,“我问她能不能温婉点,她说我在武汉人里算是最温婉的了。”不温婉倒也罢了,为凸显人物的市井气,贴合角色性格,还被迫学会各种“汉骂”。

  颜丙燕的一句“完全没有温婉的感觉”引发热议,很多武汉人在微博上表示“躺着中枪”。有喊冤的,乱弹小琵琶:“怎么不温婉啦!我就很温婉有木有!哼,不能以偏概全!”“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呀!”有客观分析的,“温婉这个词本身就不是为湖北湖南一带女孩而创,带有太浓地方印迹!怎么不说它江南女孩还当不了‘女王’和‘御姐’呢!”,“其实有时候听听每个地方骂人的粗俗俚语,也是非常有趣。”也有技术派,“学武汉话的秘诀:把所有字的1声读1声,2声读3声,3声读1声,4声读2声,你就会神奇的发现你会说武汉话了!!谁发现滴,太有才了,不信你试。”

  汉话使《万箭穿心》充满悲剧力量

  方方:小说里没有那些“汉骂”

  《万箭穿心》把汉口的味道给拍出来了,那街道、那人、那景,那话语,很自然,很真实,感觉太对味了。影片全部武汉话对白。相比众多国产影片使用“雷人”台词来博取笑声,《万箭穿心》幽默犀利又十分生活化的方言台词丝毫不见任何拿腔作调之感。著名湖北籍编剧余飞[微博]表示,“《万箭穿心》从始至终,一直笼罩在浓浓的‘汉味儿’中,没有一秒离开这个强大的气场。”有观众感慨,“武汉这个城市的味道和骨气、风骚与坚韧毕现”。

  武汉话豪放彪悍,剧中人命运无奈。汉话演绎之下的《万箭穿心》真实诚恳,不做作,真正触摸了底层的疼痛。网友“花啦开了”表示:“扁担李宝莉。惨淡而彪悍的人生。曾深深震撼过我。”原著作者方方称赞电影“无可挑剔”,李银河也表示“被感动完全是因为悲剧之美”。

  武汉话第一感觉是豪爽,有一种“江湖气”,女人说的话就有一点“喳人”(声音大,音调高)。研究武汉方言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朱建颂表示,“汉骂”跟武汉人的性格和讲话习惯有关系。历史上的武汉帮派林立、码头文化盛行,街头市井流行讲粗口抖狠,方言俚语沿袭到今天,其豪放、粗俗印迹仍非常明显。在一些本土武汉人的眼里,某些粗口已成为表达亲昵的语言。

  不过,《万箭穿心》原著作者方方则在微博声明“俺小说里是没有那些‘汉骂’的”。方方表示:“对于小说,再个性再粗野的人物,不见得非要骂脏话才能写出其气质,用别的手段同样能解决。当然,每个作家的处理方式不一样。不过电影可能需要爆粗来突显个性,但仍可减少到最少量。”

  电影方言这些年,有惊喜也有批评

  今年国产片 方言大爆发

  《黄金大劫案》的男主角一口东北话,《杀生》的川话格外出彩,《白鹿原》更是全片使用陕西方言……只要略微统计一下,今年的国产影片中可谓方言大爆发,年末还有《万箭穿心》、《一九四二》等片都使用了大量方言。

  在宁浩[微博]等导演眼中,拍片用方言好处多多。方言极其容易营造喜剧感,比如《疯狂的石头》、《黄金大劫案》。另外,相比千篇一律的普通话而言,用方言接地气,让影片和当地文化形态密切相关,可以为角色增添亲和力。因此,哪怕正片中方言台词并不太多的《太极》,也在预告片专门放入河南话,说明太极拳起源地的同时,也强调了影片的喜剧特征。

  难倒演员引发笑场

  不过,也有意见认为,方言的大量使用,客观上给演员出了难题,演员不得不花费时间练习自己不熟悉的语言,而且说台词时难免还是存在不太纯正之处。观众看到熟悉的演员口中冒出一句方言,很容易导致笑场。看来“方言定律”并不是普遍适用。

  在前年的《唐山大地震》中,故事发生在唐山,片中演员多数说唐山话。不过影片公映后有观众认为,扮演丈夫一角的张国强[微博]的唐山话并不纯正,不时流露出东北味,而实际上他在片中的角色是一个山东人。张静初[微博]和李晨[微博]扮演的姐弟口音也不太地道,但最让观众接受不了的是女主角徐帆的口音。有意见认为,徐帆在片中的口音跟她在《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中的角色差不多。有唐山当地观众表示,虽然经过特别学习,但徐帆的口音并不地道,导致了在严肃剧情突然发生笑场的状况。

  《白鹿原》上映后,王全安也表示过,相比让演员通读多遍原著,让他们练好陕西话对电影来说更重要。

  拉近与观众距离 挺

  有观众认为,方言中的亲和力,容易表达城市与人物气质,让银幕上的人物变成身边随处可见的普通人,一下子拉近了距离。

  武汉网友“悬崖之薇”表示,《万箭穿心》中主角李宝莉扮演者颜丙燕的武汉话不地道,但表现力足够,而且可以解释为她的特殊身份所致,因为她是卖菜人的女儿:“武汉观众表示很感动,电影院有和李宝莉年龄相仿的两个女观众,前面笑,后面不胜唏嘘甚至哭了。”

  在月底上映的《一九四二》中,导演冯小刚[微博]也让所有灾民角色练河南话,他认为每个演员的河南话说得都很地道,加上化妆、服装,张国立、张默、冯远征[微博]这些演员极其靠近角色。“6个月下来,很多时候,我看到他们都觉得是电影里的那个人。比如我习惯叫张默为拴柱。”冯小刚说。

  接地气,丰富角色表现力 赞

  “爹,打劫地”,《黄金大劫案》这些东北腔的台词带来的笑料,让不少观众记忆至今。宁浩的电影远至《疯狂的石头》近如《黄金大劫案》,其中的人物很多以方言来演戏。范伟演的神父,捧个酸菜坛子满嘴叨着东北话,一开口就笑倒观众一大片。宁浩对电影中的方言运用也情有独钟:“使用方言进行交流的人们,他们本身的生活都与当地文化形态密切相关。我们不能放弃‘方言’这块肥沃的土壤,方言中折射出的现实生活才是最真实的情感表达。”

  在他眼中,方言的好处是对角色的表现力丰富,一句好玩的方言台词,可以让观众一下子记住这个人物:“方言中的每一句、每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表达各种不同的意思,可以表达出很多内容。当听了太多普通话后,会发现其实方言对于人物的表现力更强。” 譬如,《疯狂的石头》的一句“顶你个肺”让很多人记住了笨笨的盗贼,《杀生》则催生出一句“……先人板板”。

  这些影片中的方言,你还记得多少?

  听完金城武说四川话,你还想听哪个明星说方言?

  2011年,一部《金陵十三钗》,让全国观众见识到了南京话。导演张艺谋为了重现历史,为角色选角时尽量选择南京本地人士出演。

  同样是去年,一部《武侠》让观众听到了金城武配音的川话台词,感受到影片的喜感,金城武学习四川话时也是笑话频出,比如他一开始分不清傻子和啥子,想问“你做啥子”时每次都说不准,成了“你做傻子”。2010年《人在囧途》中的方言,也带来了一个土气十足的“打工仔”王宝强[微博]。另外,川话版的《让子弹飞》,更是让方言成为票房大卖的武器。

  在此之前,方言影片虽然不算大行其道,但并不少见。比如重庆话的《三峡好人》,贵州话的《寻枪》、《青红》,天津话的《别拿自己不当干部》、《没事偷着乐》,河南话的《鸡犬不宁》、《美丽的大脚》,上海话的《股疯》、《红粉》,山西话的《站台》等等。

  专家观点

  “观众能不能听懂”是关键

  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中山大学语言学博士生导师李炜教授表示:“方言用得好的话,能增加地域文化质感。在此过程中,观众能不能听懂是关键。”

  李炜教授认为,方言在电影中流行不值得观众大惊小怪,“首先,像河南话、陕西话、武汉话这类都是官话方言,都是大家听得懂、起码是不难听懂的,这不像粤语等地域性比较强的方言。既然大多数观众都能听懂,就不难接受这类作品。其次,要看使用方言的电影是什么题材的作品,比如《疯狂的石头》这种纯娱乐片中有四川话,观众也很容易接受。又如领袖要讲方言,这也是观众都觉得很正常的事情。”在李炜教授看来,电影用方言,还要把握“度”的问题,“我们处在一个方言丰富的国家,这是个现实,因此方言用得好、用得恰当的话,能增加地域文化色彩,但故意、刻意使用方言是另外一回事。”

  李炜提醒电影工作者,用方言,最重要的是明确影片的目标观众,“如果使用大家基本都能听懂的方言,而且用得鲜活的话,观众是不会反感的。但如果你想让影片面向港台地区的观众,那最好还是不要过多地使用北方地区的方言。当然,如果目标观众只是本地观众,则另当别论。”

  有分析认为,影片中的方言可能会让一部分观众觉得很有亲和力,但也因此流失了对该方言并不熟悉的观众。对此,李炜教授却认为,年轻人应该对方言有更大的宽容度,“所有的抗拒和敏感都不应该。我一直建议,年轻人特别应该做‘双方言人’,这里说的‘双’不是指两种,而是多种。作为一个合格的年轻人,除了说好普通话外,还不应该忘掉自己家乡的方言,因为方言里有很多很有价值的东西,是值得我们保护的。”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