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展现灾难面前的种种残酷

2012年11月23日15:51  沈阳晚报 微博

  尽管之前就了解一些《一九四二》的故事背景,知道看该片心情肯定轻松不了,但记者没有想到的是,两个半小时的片长,记者心灵的煎熬竟然从始至终。本片对1942年内忧外患的环境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尤其是300万河南人逃难到陕西的过程中,对种种直面生存的残酷事件的白描式刻画,看得记者的心就一个字:堵!

  故事:

  展现灾难面前的种种残酷

  《一九四二》堪称一部彻头彻尾的灾难电影。影片展示了1942年,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对外,抗日前线正处在紧张的攻坚战阶段;对内,300万河南民众遇灾年,集体逃荒到陕西。而在粮食优先供应前线军人的政策下,逃难民众的困苦则无法避免。两个半小时的片长中,逃难者为了生存所进行的残酷选择直击观众心灵:有人被炸弹炸死,有人被活活饿死,有人为了几升米卖掉妻子、孩子,死去的人被野狗抢食尸体……片中最惨的是“老东家”一大家子,从一开始的富裕大户,到逃难过程中被抢走财富,最后家人一个个地悲惨死去,最终仅剩失去了生活目标、麻木返程的“老东家”一人。本片对逃难群众的生存状况给出了白描式的塑造,毫不煽情,但一个个关乎生存和人性的细节却直指人心。

  节奏:

  找不到救赎与升华

  开拍《一九四二》之初,导演冯小刚[微博]曾透露,改编刘震云的原著《温故1942》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看完该片,记者终于明白冯小刚的苦衷:本片原著的体裁为报告文学,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穿起主线,而通常影迷的观影习惯,是在一个有着起承转合的故事中,尤其是在高潮戏中体味影片的升华。但在这一点上,《一九四二》却不符合,尤其是同类灾难电影的结构——即像《肖申克的救赎》《辛德勒的名单》乃至《金陵十三钗》,都有一条明确的救赎线,最终升华影片的主题。在《一九四二》中记者看到,除了逃难这条充满了苦难的主线,另一条支线展现的是当时国民党政府在内忧外患下的无奈、无能与腐败,而美国记者的线索尽管最终达到了迫使蒋介石赈灾的目的,但最终的意义却并不大。最后一小时,几乎展示的都是逃难者的悲惨境遇,没有高潮,没有救赎与升华,而影片也结束在悲惨之中。所以本报也提醒读者,就如冯小刚曾经说过的那样:“如果抱着看贺岁片的心态,我不推荐大家看《一九四二》。”如果影迷想在本片中找到观影的“愉悦感”,或者寻求心灵的升华,基本没有可能。而感受历史的灾难,珍惜如今生活的幸福,这或许才是《一九四二》传递给影迷的正能量。

  表演:

  大腕与角色浑然一体

  《一九四二》云集了张国立、陈道明、冯远征[微博]、李雪健、徐帆、张默等实力派演员,以及阿德里安·布劳迪、蒂姆·罗宾斯两位国际影帝,可谓众星云集。但在片中,导演冯小刚体现出了十足的掌控力,诸位大腕演员在片中和角色浑然一体,贡献了近年国产电影中质量极高的一次表演。男一号“老东家”的扮演者张国立,将角色境遇的落差、对子女的关心、对命运的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徐帆戏份虽不如《唐山大地震》中多,但对逃难者表演的完成度极高;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张国立的儿子张默,在一干戏骨中,他对角色的表演张弛有度,水准不落下风。不过记者认为,本片中表演最为出色的,还要数扮演美国记者的好莱坞大腕阿德里安·布劳迪。他关于一个充满正义的国际记者的表演,几乎不逊于其在《钢琴家》中的大师级演绎。不过可惜的是,他的角色戏份在影片进行到一半时就已结束。

 

(责编: sisi)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