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微博]用19年的时间,完成了一个关于“生命”的命题,并试图令国人不要忘记,1942年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
11月29日,改编自刘震云小说《温故1942》的电影《一九四二》将要全国上映。昨日,这部电影在北京举行首映典礼,导演冯小刚,编剧刘震云,主演张国立、陈道明、李雪[微博]健、徐帆、张涵予[微博]、阿德里安·布罗迪悉数出席。
发布会之前,冯小刚、刘震云、张国立在威斯汀的会议室里,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本版撰文 特派记者 杨欣薇
发自北京
缘起1993年——
几易其稿,走出了《一九四二》
冯小刚说,第一次看到《温故1942》,是1993年,王朔拿给他之后,这本书一直在他案头,即便那时的冯小刚尚未拍过一部电影,冯小刚已琢磨着要把这本书搬上银幕。
1994年,冯小刚在北京的京风宾馆见到了刘震云,两人一起参加北京青联的会议。酒店大堂的椅子上,刘震云第一次拒绝了冯小刚,“不着急,让我再想想。”事后回想起来,刘震云告诉记者:“我对他没有怀疑,我对自己也没有怀疑,但我对小说能不能成电影有怀疑。因为它是调查体,是‘四不像’,里面净是数字与地名,没有人物,没有情节,几乎什么都没有。”
转眼就过了六年,2000年的春节,刘震云给冯小刚拜年,冯小刚又提起了1942。在喝光了冰箱里所有的啤酒后,刘震云郑重其事地对冯小刚说:“1942,该上路了。”
多年后想起那一天,刘震云说:“没有人喜欢给自己找难受,一个人总跟我提1942,一定是看到了能改成电影的可能性。我们看一块铁,觉得打不成钉,铁匠就觉得可能。他是导演,他的坚持让我相信。”
接着,冯小刚和刘震云在北影开了一个讨论拍摄《一九四二》可行性的座谈会。这段故事刘震云说过很多次,几乎每一场采访,他都会讲到这段“被所有人否定”的经历,以及他和冯小刚两人蹲在北影门口,汗流浃背,甚至房梁上的红旗,门前的老槐树都历历在目。
“还做吗?”“做!”简单的对话,冯小刚和刘震云上路了。从河南、陕西、重庆甚至开罗,凡是灾民去过的地方,以及片中主要人物走过的地方,冯小刚和刘震云都去了。
采访途中,河南巩义的一个村庄里,一位90岁的老太太刘和平给冯小刚叙述了当年自己亲历的大灾荒。她亲眼目睹,有人因为绝望,一扁担拍死了自己饿得哇哇大哭的孩子;她的同乡在路上饿得奄奄一息,一个过路人走过来在他屁股上割下一块肉,同乡疼得喊:“别吃我,我还中”,割肉的人说:“你不中了,救救我吧。”
《一九四二》的人物、线索、故事就这样走出来。
在完成《一九四二》剧本的过程中,每隔两三年,刘震云便会改一稿剧本,可中间总有阻滞,“有一种遥遥无期的感觉。”最后一次,王朔的一句“再不拍就拍不动了”触动了冯小刚。面对冯小刚对成本的担心,王朔直言:“赔不起啊?大不了我再写个喜剧给你,赚回来。”
艰难的圆梦——
主演们集体节食吃泻药
2011年,等待了17年之后,《一九四二》终于开机。接下去的5个月,冯小刚每天早上7点起床,晚上大概一两点睡觉。
小说《温故1942》中,刘震云描写灾民队伍总喜欢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就这8个字,特别让冯小刚崩溃,在那十多次剧本的改编中,他请求刘震云改一个词,刘震云改了“漫山遍野”。
为了这一个“漫山遍野”,《一九四二》光是群众演员就要烧掉3000万。一场灾民戏,按照剧情,夹杂在滚滚人流中的地主和佃户要在路口相遇。如果“地主”和“佃户”走错了节奏,没有相遇,就得重拍,所有演员快速回到原位,仅走路就要用整整半小时。
为拍出灾民效果,剧中演[微博]员全部都要节食,吃米汤加生菜。张国立的“神仙水”甚至成了全剧组争相传颂的秘方。“其实就是泻药。”整整瘦了24斤的张国立感叹,自己至今还未胖回来。“因为想在外形上接近难民的感觉,只有靠饿。中午送饭,我们演员组就是一堆生菜,也没有油,就是拿水一焯。后来他们实在吃不下去,冯元征还拿点醋和辣椒拌一拌,我都不敢吃。”
有一回在餐厅对词,饿得没力气的“灾民们”闻到红烧肉的味道差点要崩溃,忍不住对冯小刚说:“你太缺德啦!”
因为电影是根据当年灾民逃荒的路线顺序拍摄,这大大增加了拍摄的难度,冯小刚数度情绪恶劣。今年2月初,冯小刚的一条引起轩然大波的微博:“拍了三个多月,每天风里土里,咬不完的牙看不完的急,渐渐度日如年,对电影的爱越来越淡,这样的生活也开始感到厌恶……”
2012年3月18日,《一九四二》终于杀青。这一天,是冯小刚54岁生日。拍完《一九四二》,冯小刚做了一次特殊的告别——他让人把自己的四台胶片摄影摆在一起,自己坐在前面拍了一张照片。
真实的冯小刚——
玩世不恭是表象,严肃是内核
冯小刚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商业片之王,他拍摄的16部影片,票房总收入超过10亿人民币,也正是他,用《甲方乙方》、《没完没了》、《一声叹息》等一系列喜剧片开创了中国最成熟的档期贺岁档。
不过,从《集结号》、《唐山大地震》到19年磨一剑的《一九四二》,冯小刚越来越从喜剧和商业片中摆脱出来,开始讲述民族心灵史这样厚重的题材。
刘震云说,冯小刚本来就是这样特别的人,他第一眼见到冯小刚,就知道他的独特,“在我认为,人分两种,一种是鸡,就盯着眼前的小米,一种如鹰,可以看见远处的兔子。我喜欢目光长远的人。”
刘震云说,他见过很多导演,看见他说书就拍桌子:“这个故事好!这个人物好!”没有听过因为“态度”而拍的,但冯小刚不一样。“冯小刚告诉我,我特别喜欢《温故1942》里的幽默。写得很严肃的作品我都见过。但要说严肃的东西出来了幽默的东西,这个有意思。这个鹰一样的导演,看到的兔子,是态度,是世界观。”
在电影里,冯小刚重视的是那些在故事、情节、起承转合之外的东西——作品的世界观。在刘震云看来,这是很少有导演能够达到的深度和高度。刘震云说:“很多导演把吃奶的劲儿都拿出来了,没有票房;还有一种把所有的奶都露出来了,也没有票房。冯导不吃奶也不露奶,可是还有票房。这就是冯小刚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力量。”
连张国立都说,“人家都说我对冯小刚最了解,我跟他们讲,其实我不了解。我原来以为玩世不恭、火爆劲是他的生活态度,现在才发现,那是他的游戏态度,严肃的一面才是他的生活态度。你想一想,一个人为这样一部戏可以坚持19年!一个人怎么可以在一个题材上坚持19年?我是很严肃的一个人,但就这个,我做不到。”
》对话冯小刚
希望观众通过电影思考我们的民族性
1942年给我的印象是,中国在那个时候是非常的落后、贫穷、积弱。而且正是抗日战争最严酷的一个阶段。
——导演冯小刚
记者:今年是《一九四二》故事发生的第70年,您自己筹备了近20年,是什么让您坚持把这个作品拍出来?
冯小刚:电影的一个核心的价值,就是通过这个小说、这段历史,让我重新去想我们的民族性是什么样的,我们是从哪来的。观众通过影片对民族发生的灾难,以及人们在灾难中的表现有一个了解,我觉得非常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