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我想问的第二个问题跟这个有关,不是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为什么19年了,面临这个那个等等等等,按理说好多人到了第10年不打算拍了,够了。但是19年一定要做一定有一口气憋着,原因是什么?要表达的是什么?除了知道之外。
冯小刚[微博]:因为震云这个小说,1993年那时候看完了,这个种子扔到我的心里头,一直在成长。我觉得一个最大的,当时我看这个小说的触动,除了我不知道有300万人饿死这个事,更大的触动让我全面通过这件事了解我们的民族性格是什么样的,面对灾难时候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有很多观众朋友在这里看到,他发现别人在乐,他很愤怒,你们怎么能笑呢?其实我觉得里头的荒诞和幽默感,和这种绝望交织在一起,我觉得观众发笑真的是看懂了。但是他笑之后,灯亮起来他笑不出来了。所以这也是老舍生前说他特别想写一个作品,是一个悲剧,但是里面充满了笑声,但是他后来没有完成这么一个心愿。
我觉得一个悲剧里面充满了笑声,反映了一个民族面对灾难的一个态度。这个小说就是给了我另外一个角度,让我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了我们自己,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一直在我心里头发酵发酵,当然我还想说一句,我更重要的是我认为很直接,就是我做一个人,我还是对这些灾民真的是充满了感情。
白岩松:其实您都客气了,您之前说过,我们都是幸存者的后代,加害者的后代,我们是这个人群的后代,痛苦之后为什么有一种快乐呢?能够面对自己有时候是自信的标志,是累积起来的。这个是题外话。震云说,你发现最重要的问题,不是为什么发生,原因是谁等等,而是我居然不知道,我作为一个河南人,作为一个幸存者的后代,我居然不知道这件事情,92年你开始进入那段历史的时候,你写成作品是想让人知道了,当这个作品写完了就知道了,这个使命就完成了,还是因为知道这个词吗?还是知道这个词里面添加了新的意思?
刘震云:不知道是我感到的震动,因为河南因为一场旱灾死了300万人,比这个更厉害的是1942年的亲历者,他们遗忘了。这个事300万人确实不是一件小事,遗忘是因为什么,肯定不是因为它不重要,也可能是这种事情发生的太多了。给《一九四二》定位。
白岩松:剧本里面有长达5、6页发生在河南的,你仅仅写到民国三几年。
刘震云:民国31年,隔三差五都会有旱灾,每次都会出现大饥、人食异子而食,就是因为遗忘,隔三差五才会发生。这时候你需要用针刺激遗忘的人,让他的脑筋转动起来,1942年飞蚂蚱的年,我的三姑在哪去世了,这是个体而言。
这个小说的刺激达到了一定的范围,当它变成了电影之后,小刚看了之后,他也觉得这个事情也应该再用针刺了一下,电影刺了一下,范围极大的扩大了。
冯小刚:我觉得首先这个意义已经达到,如果没有刘震云的小说,和由这个小说而出现的这部电影,那肯定不会在今天《一九四二》成为这么大的话题,成为这么多年在聊这件事,关注那个时候死了这么多人,而且在追问什么原因造成了他们死亡。
白岩松:我刚才跟刘震云做节目之前说过,上一个世纪有无数年份是非著名的,我们不知道1926年有多么著名,我们也不知道1913年怎么了,我们可能知道1911年,1942跟这些年份一样默默无闻,近来看报刊亭1942成为了著名的年份。
冯小刚:拍这个电影的意义是挺大的,现在很多人都在聊这些灾民。
白岩松:知道非常重要。
刘震云:这次新闻界也是出乎我跟小刚的意料,所有的比如讲河南的报纸是因为这个事情发生在河南,有的报纸会用100多个版,有的用几十个版,北京、广东、成都所有的媒体都在说1942年,我就觉得作为一个创作者,不光是一个作者,还是一个导演,我觉得这个是事先没有想到的,是我们想达到的,但是我们未必能预料到是这样。
冯小刚:我打断一下老刘。首先由于媒体这样的传播,话题使人们知道了这件事,进而产生了一个我敢不敢面对的事。很多人在微博上很纠结,大家说很沉重,很压抑,像石头压在心上透不过气来,很残酷。我去还是不去。后来我发现很多人纠结了半天,今天我终于没有忍住我还是去看了。我觉得它是一步一步在发酵。
白岩松:我特别有感受,当没有的时候,我们的艺术者天天风花雪月不关注严肃的事情,正关注了之后,同样是那一群人,干嘛这么累,干嘛不轻松的活着。不要认为痛苦不会给你带来看电影的享受,我们可以给享受加引号。
我问一下中军,每年开华谊开策划会的时候,每年都会有《一九四二》,都会一次一次被否定掉,也是因为意义吗?
王中军:我不是一个创作者,这个议题在华谊提了这么多年,对这个故事本身首先是带着很大的信心,同样小刚也好,震云也好,作品里面不一样,当然这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吧。我相信冯小刚导演,我投资的信心是在创造者的基础上。如果换一个导演,或者是长期没有合作的导演,我未必敢于开《一九四二》。这是真实的想法。因为小刚在华谊是合作性的合作伙伴,不光是导演,他的色彩非常重要,拍了《非城勿扰》《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他这么热衷解读,作为合作伙伴应该给力量,每次提议案我不是否它,因为各种综合原因,这次终于成功了,这是社会进步的一条。首先是观众能够面对这样的题材,社会接受这个题材,导演在这个时候恰恰是最好的时机这个东西成功了。
中军难道你这么关注这个电影吗?没有说我这么关注这个电影,还是因为综合原因,整体的想法,我关注冯小刚作品,我觉得希望这个导演能够更加丰满,更加做的不一样。
《一九四二》节制,导演克制
白岩松:我看网友说,支持有良心的电影,我想最好的支持就是去看,演变成支持自己有良心可能更有意思,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这块我得去说了。如果主创人员都在谈很多意义等等,大家可能会觉得很累或者怎么着,不,首先意义是藏在一部电影意义的背后,我特别想跟震云大哥聊,我看这部小说的时候很快,我不太同意叫小说,我认为叫调查报告,很残酷,虽然我能看到你没有直接写在纸面上的愤怒和情绪,变成电影的时候,克制了,没有那么多的愤怒,甚至在灰色当中,偶尔会有一点亮色或者是希望,为什么?是考虑电影观众的接受能力还是20年过去了,您也重新看待一些事情?
刘震云:这19年最大的转变,不光是我还是小刚,应该对这个作品有什么样的态度。我写《温故一九四二》的时候,30出头,应该有自己的态度,特别是你不知道这个事情,300万人对你的震撼,遗忘对你的震撼,再往下查,饿死人肯定不是自然灾害,从罗斯福、丘吉尔到蒋介石你肯定有自己的态度。但是19年过去,在这19年之间,不光是我还是小刚,对小说的认识,他们之间关系的认识,肯定有一个由愤怒到不愤怒,有不成熟到成熟的一个特别重要的过程,而且我觉得最大的变化在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小刚有态度变成了没有态度,态度哪去了?到了灾民身上了,灾民的态度就是导演的态度。这几天一直在采访的时候说到节制,为什么?因为1942年的灾民在逃荒的路上,没有精力、时间、体力来表达自己细腻的情感,他们的情感一定是粗糙的,网友观影说是震撼。为什么各个阶层的人大家都在关注《一九四二》,一定是超越一部作品、一部小说,直接跟电影里面的人物发生了情感。
这次去一些城市,重庆、广州、深圳、武汉、香港,其中在上海我觉得有一个观众,说的特别的多,他在看电影的时候,他忘记了导演,也忘记了演员,他直接就进入了电影,当灯亮的时候,大家要走出来跟观众见面的时候,他突然看到了冯小刚,他愣住了,这时候他才知道导演是小刚。我觉得小刚说这是对一个导演最高的评价,因为你在作品中消失了,这是19年最大的变化。
白岩松:我插一句话,当他说到节制的时候,我恰恰在中午和小刚的名字连在一起写了两个字叫克制,克制体现在电影里头,残酷的时候也克制,没有更渲染它,温暖的时候也克制了,最后给人的感触、冲击反而更大,这应该是非常主动的选择,这部片子小刚兄你在拍它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支撑。
刘震云:克制和节制不是导演要克制和节制,而是剧里的人物在1942年他就是这样的。真实比克制和节制更重要。因为克制和节制是为了达到真实,为了回到1942年,这也是对1942年里面,灾民这些人物的尊重,比如讲像老东家,像花芝。国立跟徐帆,我去探班的时候,他们屡次跟我说,台词一定要短一些。
白岩松:因为饿的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