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引回忆 宝鸡为陇海线终点(图)

2012年12月07日09:27  华商网-华商报 微博
忆起当年,雷天佑黯然神伤 本报记者 薛振宇 摄 忆起当年,雷天佑黯然神伤 本报记者 薛振宇 摄
逃荒路线
逃难的难民(资料图片)
河南大饥荒沿着铁路逃难的难民(资料图片)

  电影《一九四二》中,张国立饰演的东家一家随逃荒队伍,从河南省延津县出发,过郑州,到洛阳,然后抵达陕西潼关。现实中,灾民们入潼关后,过了灞桥,进了西安,而有些灾民又选择继续走到了宝鸡或铜川。

  那时,刚刚修通的陇海铁路成为一条悲惨的逃荒线,或者说是河南人的救命线。无数难民身无一物,背井离乡,沿着陇海线,或扒火车,或推着独轮车挑着扁担步行,一路乞讨,西出潼关逃往关中和西北高原。据估计,至1943年4月初,豫籍灾民入陕求食者先后已达80万人。

  宝鸡被称做是“小河南”,还有很多豫剧院。通过相关资料看到,当年灾民在宝鸡落脚,据说是因为宝鸡是当年陇海线终点,也是抗战大后方,许多工业企业迁入,为他们提供了落脚的基础。

  “我觉得电影《一九四二》就是在写我们家的故事!”65岁的孙建英眼噙泪花,提及那一段刻骨铭心的追忆,这位地道河南人的后代思绪万千。

  沿着陇海铁路来到陕西

  孙建英的母亲出生于清末1908年。1942年那一年,河南闹荒灾,很多人家甚至卖儿送女,还有日本军队的飞机成天在头顶上飞。“当时,听说陕西是个好地方,收成也好,于是我的父母亲就用一个独轮车,推着铺盖卷,还有我的三姐、大哥、二哥,随着河南逃荒大军沿着陇海铁路,踏上了背井离乡、逃荒要饭的路程。”孙建英说,听母亲讲,就像电影里演的,沿途的尸体也比比皆是,有的甚至被野狗啃食。

  好不容易走了一个多月,才走进陕西宝鸡,落下了脚。孙建英说:“当时,就在宝鸡火车站附近,父母亲找到一块空地,搭了一个三脚架形状的窝棚。”孙建英形容,那个地方,全是逃荒的河南人,大家都聚到一起。就这样,全家就在宝鸡暂时“安家落户”。

  “宝鸡接纳了父辈和我们”

  刚到宝鸡时,父亲每天给人家推小车、当搬运工。后来,父亲进了工厂,母亲靠做些缝缝补补的活辛苦持家。孙建英感慨道,“宝鸡接纳了父辈们,我们这一代人又在宝鸡扎根生长。”孙建英的母亲还是个豫剧迷,“上世纪50年代豫剧大师常香玉经常会来宝鸡义演。”孙建英说,那个时候,常香玉大师把义演和募捐的大部分钱都拿出来改善逃荒过来的河南难民生活。“常香玉带头捐款,在现在的胜利桥北的渭河河堤边到现在的人民医院后面,盖了不少的难民棚,解决了不少问题。原来的宝鸡河声剧院,就是常香玉他们筹款修建的。”

  “战争、灾荒让人舍弃家园。”孙建英感慨到,宝鸡是父母辈的第二故乡,也是她的家乡,“今天,河南人的后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我们也见证了宝鸡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希望子孙后代能够不忘过去,更好地奋斗在今天!” 本报记者张芃

  铜川三成是河南人后人

  1942年,为了逃避战乱和自然灾害,大批河南人来到陕西。1941年,铜川建成一条主要用以运煤的咸(阳)同(官)铁路。如今,铜川大约四分之一的人口都是河南人后人,在铜川的各个矿区都有着大量的勤劳、奋进的河南人。

  77岁的雷天佑老人,原籍河南巩县,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和妻子来到了铜川,6个子女都是在铜川出生的。1942年,他当时已经7岁。

  “那时先是发生了旱灾,庄稼没有收成,然后又来了蝗虫。蝗虫有五六厘米长,从天上飞过去,好像连太阳都遮住了。”后来,饥饿的灾民们就吃黄河滩里的草,事实上,这种草根,人吃了之后会浮肿,严重的会死亡。

  雷天佑的老伴叫姜玉君,比他小一岁,和他邻村。在那个饥饿的岁月里,她的两个姐姐,一个10岁,一个12岁,都被人拐卖到了陕西。雷天佑听说,逃荒路上,有些难民扒火车往陕西跑,很多人呆在火车车顶上,过潼关的隧道时,因隧道有些低,不少难民死于非命。

  如今,随着时间的变迁,雷天佑一家和大多数迁徙到铜川的河南人一样,深深融入铜川这个大家庭,为了城市的繁荣,为了家庭的幸福美满,勤奋地工作。本报记者薛振宇

 

(责编: sisi)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