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优则仕,演而优则导。在“少壮派”导演中亦不乏学院派的精英,最典型的莫过于陆川和徐静蕾。
陆川本来就读于军校,因为对电影的狂热,毕业后放弃了稳定的公务员生活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读硕士。三年的学业结束后,他被分配到了北影厂,后来因编写电视剧《黑洞》获得业内的瞩目并签入华谊。处女作《寻枪》和《可可西里》得到了包括韩三平、姜文、何平等在内的诸多电影界前辈的帮助和支持,虽然票房不尽如人意,但受到了许多国内、国际行家的好评,并获得诸多奖项和荣誉。
陆川可以说是“少壮派”导演里最具国际声望的一位,但他并不想效仿第六代导演走纯粹的电影节之路,而是一直坚持拍摄艺术性与商业性兼具的作品。2009年,耗资8000万的《南京!南京!》让他对文艺商业片的坚持修成正果,这部电影在让陆川跻身“亿元导演俱乐部”的同时还在全球范围内拿下了38项国际大奖。《南京!南京!》所收获的不仅仅是票房,更是名声,而出道十余年却仅拍了四部电影、以慢工出细活著称的陆川无疑也是“少壮派”导演之中少有的能够做到艺术与票房双丰收的一位。
同样来自北京电影学院的徐静蕾也曾经是文艺商业片的坚持者,甚至经历上比陆川还要顺利的多。她二十多岁时就走入公众的视野,在热播剧《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中扮演了一名与黑帮人物坠入爱河的女警察。后来以女主角身份出演的《将爱情进行到底》作为国内首部青春偶像剧影响了整整一代的年轻观众,而徐静蕾也以清丽的形象成为文艺片女主角的不二人选。
2002年,徐静蕾自编自导自演了《我和爸爸》,正式开始了她从女明星到女导演身份的转变。2004年和2006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梦想照进现实》相继上映,继叶大鹰之后徐静蕾又请来了姜文和韩童生两位前辈,不仅显示出了她调动资源的超强能力,也展示了她在圈内的良好人缘,甚至连王朔这种谁都请不动的大腕也甘愿成为她的左膀右臂。三部电影从类型上来说都是文艺片,但即便在内地电影最低谷的时候它们也都没怎么赔钱。文艺片如此,商业片就更不用说。2010年,徐静蕾自导自演的《杜拉拉升职记》让她成为“亿元导演俱乐部”中少有的女性,从那之后,徐静蕾也彻底完成了从文艺女青年到商业片导演的转变。
陆川和徐静蕾的成功除了个人自身的努力之外,专业院校的出身也为他们的电影之路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在学校里,他们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积累了丰富的人脉,在中国经济、社会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后,他们比同辈人较早接触到国外一些先进的理念,因而更具备国际视野。在初执导筒的岁月里,他们也都得到了前辈的帮助和支持,而他们在内地电影不景气时候对文艺的那份坚守所积累下来的好口碑,也为他们追求电影的商业性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