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幕后:探访武术王国佛山

2013年01月18日15:07  外滩画报 微博
佛山 佛山
佛山也是《一代宗师》的重要起源地 佛山也是《一代宗师》的重要起源地

  文/王华震 摄影/杜英男

  《一代宗师》首映当天,“武术之乡”佛山 29 家影院便排了 265 场次。从 1990 年代的黄飞鸿,到前几年的叶问,再到《一代宗师》,都将佛山的武学和武林推到了前台。《一代宗师》主线之一,就是发生在佛山的武林大事——北拳南传。

  就像国内很多城市都有一个公园叫做中山公园,佛山市中心也有一座绿树成荫的中山公园。但和很多中山公园是后来改名的不同,佛山的中山公园在 1928 年初建时就已经被命名了。

  如今,站在公园北部的草坪上,矗立眼前的是一座雄伟轩昂却稍显老旧的中西合璧大礼堂。公园四周都已经被现代化的高层建筑包围,唯有眼前这座礼堂,似乎还在诉说佛山的隐秘历史。

  走进礼堂内部,抬头赫然见到孙逸仙手书“尚武精神”四个娟秀大字匾额。匾额下面,挂着精武门宗师霍元甲的大幅画像。画像下,是一方不大的演武台。整个礼堂安静肃穆,演武台上端端正正的两张太师椅,提示着参观者这里曾有过的庄严。

  这座礼堂是佛山精武体育会大礼堂。全国仅存的两座精武会馆旧址之一。上世纪 30 年代,佛山精武会已经发展成为当时佛山最大的武术健身联合会,不止教习各门武艺,书法、舞蹈、棋艺也兼包并蓄。由于当时会员众多,每有活动,多苦于场地狭窄,无法施展。到了1935 年,大礼堂终于落成,从此成为佛山习武、爱武之人的聚会场所。礼堂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见证了佛山武术近八十年的潮起潮落。

  2010 年,这里还曾作为电影《叶问前传》主要拍摄场景,拳击、掌劈、肘顶、腿扫……

  1930 年代的佛山,正经历佛山武术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拳派林立,武馆满街,类似精武会这样的武术联合会,在佛山也并不止一家。主要的有三家:创于 1930 年的众义体育会,由佛山的兴义武馆、群义武馆、勇义武馆、英义武馆等“义”字头武馆联合组成,主练拳派为咏春和洪拳,它受当时的国民政府扶持,会众主要是城市白领阶层;鸿胜体育会,前身为鸿胜武馆,主练拳种为蔡李佛拳,会众以码头工人等下层阶层为主,思想左倾,多中共地下党员,1927 年被国民党当局查封,1938 年后国共合作时期它重新开张;还有便是创立于 1921 年的佛山精武体育会,它不左不右,不问政治,只问武术,各门各派兼收并蓄。

  “兼收并蓄”的特点,经过九十多年的磨砺,直到今天也不曾改变。“现在佛山精武会所包括的派别,包括咏春、洪拳、太极等 11 门武术,南北派皆有。”说起精武会的包容精神,精武会现任会长梁旭辉先生掩饰不住自己的自豪感。

  梁旭辉先生身材精悍,平时多穿一件运动衫,授徒时便改穿丝质清凉唐装。作为精武会历史上最年轻的会长,他负责会里的大部分行政事务。和记者聊起佛山的武术史,他更是滔滔不绝。作为一个正宗的佛山人,他也关注着每一次和佛山有关的武术影视动态。

  从 1990 年代的黄飞鸿热潮,到前几年的叶问,再到今年的《一代宗师》,他都第一时间赶到电影院捧场。像他这样支持《一代宗师》的佛山人非常多。1 月 8 日晚上,《一代宗师》第一天放映,“佛山共 29 家影院在首日排了 265 场次,厉害 !”他在微博上感叹道。如果说如今的佛山武术家和民国时代的武术家有什么不一样的话,就是他们更懂得利用现代传媒来宣传自己了。

  《一代宗师》主线之一,就是发生在佛山的武林大事——北拳南传。北拳南传发生在 1920 年代佛山武术的蓬勃时期,正是有了南北武术的融合,才造就了佛山武林“兼收并蓄”的特点,奠定了佛山在全国的武术地位。

  佛山武术史

  1920 年代的佛山,继承了明清以来繁荣的手工业和商业,然而佛山是如何从一个商业市镇演变成一个既武风盛行又商贾林立的城市的呢?

  明清时期,无论是天下“四大聚”还是“四大镇”,佛山必居其一。乾隆《广州府志》里说:“佛山镇为南韶孔道,南通梧桂,东达会城,商贾辐辏,帆樯云集,亦南海聚地也。”佛山工商业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佛山在行政区划上正式称“镇”,还是民国以后的事情。民国前,佛山镇的“镇”,是工商集聚的涵义,并不是一个行政级别。那时,佛山真正的名字,叫做“佛山忠义乡”。“忠义乡”名字的来历,恐怕是佛山历史上第一次和武术有了因缘。据道光《佛山忠义乡志》,佛山古称季华乡,明正统十四年,乡绅出钱组织“忠义营”训练民兵,配合官军参与抗击流寇黄萧养,事毕后明廷封佛山为“忠义乡”。地方乡绅出钱组织民兵,可见当时繁荣的工商业已然催生出足可支付巨额军费的地方巨富。佛山的武术因子就此埋下。

  清朝中期,佛山人除了经商,又多了另一门爱好——听戏。清雍正五年,北京名伶张五,人称“摊手五”,因反清言论遭清廷追捕,易服逃亡来粤,寄居在佛山镇大基尾(就是现在佛山市红强街一带),以京剧昆曲教授红船子弟(粤伶以红船为交通工具,“红船子弟”便成为粤剧艺人的代称),建立“琼花会馆”,成为当时粤剧界最早的戏行组织。自来商业繁华之地,便是曲艺兴盛之乡。如南宋永嘉为南戏之源泉、明末姑苏为昆曲之滥觞。明清时代的佛山,便是当时的粤剧中心。

  摊手五带给佛山的,除了新的唱腔,还有他的一身武艺和反清思想。从此,粤剧武行成为反清组织“天地会”的“秘密基地”,戏里的前朝衣冠,也寄托了天地会众的前朝之思。当时的佛山琼花会馆,作为粤剧最古老也是最大的行会,鼎盛时期成为佛山一景,南来北往的客商,路过佛山,都要去瞻仰琼花会馆的雄伟壮丽。

  此时的佛山武术,只在粤剧的武生中秘密流传,真正使武术进入平常百姓家的,则是清廷的禁演粤剧之举。咸丰四年(1854 年),粤剧伶人李文茂(同是天地会会员)响应太平天国起义,在佛山经堂寺率领梨园武行弟子揭竿起义,清廷为了消灭潜在的反抗势力,残杀艺人,火烧琼花会馆,禁演粤剧达 15 年之久。

  骤然失业的粤剧武行和李文茂兵败后的残部,成了此后传播佛山武术的主力。如今佛山的众多门派,虽然都把自己的历史上溯至明代甚至南宋,但是大部分门派有史可查的“祖师爷”,大多只能上推至清末。这并不是巧合,正是清末乱世,让寄生于武行中的涓涓细流般的武脉,被迫发展成能攻能守、能使一个人在乱世中自保的各门武术。佛山的武术,在太平天国之前,还像是山谷细泉,太平天国之后,终于出得山来,成大溪、汇大江,云蒸霞蔚,百山争耸了。叶问的祖师爷梁赞师傅,也正是在清末,登上了历史舞台。

  经过几十年的传播和发展,到了清朝末叶,佛山各门各派的武术大多已经初具雏形,佛山的武馆行业(大多兼营医馆)也渐成气候,武术,终于在佛山变成了“武林”。佛山武术的辉煌,则要等到民国建立之后,也就是电影《一代宗师》里那个“北拳南传”时代。

  “真正历史上发生在佛山的‘北拳南传’,和当时的佛山精武会有着莫大的关系。”梁旭辉会长说。佛山精武会是霍元甲在上海创立的精武总会的佛山分会,由于佛山深厚的武术传统,佛山精武会在两广各个精武会中发展尤为迅猛。

  精武会的拳术主要以黄河、鹰爪、螳螂、太极四个门派为主,同时兼容其他各派武术。

  在当时,“佛山精武会的武术教学,基本按照上海中央精武会的教程进行。凡新入会的会员,必须接受中央精武会规定的十种基本套路:四套单练拳术套路(十二路潭腿、工力拳、节拳、大战拳);二套单练器械套路(八卦刀、群羊棍、五虎枪);两套拳术对练套路(接潭脚、套拳);一套器械对练套路(单刀串枪)。分初、中、高三级教学,学时各级两年。据潘炎流师傅说:当年的武术考试十分严格,除驻禅教员外,上海总会及各地分会均曾派员前来监考。初级考精武规定十种基本套路,及格则发初级毕业证书及黄星标志;中级考长、短器械各一套、拳术三套,及格者发给中级毕业证书及蓝星标志;高级考三种难度较高的套路(自选),分别是拳术及长、短器械各一套,及格则发高级毕业证书和红星标志。六年毕业后,会员可选择各自爱好的项目继续深造,或应聘担任会内职务。”

  佛山的武林,在各派的竞争和北拳南传的刺激下,也在精武会“兼收并蓄”的宗旨下,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为最鼎盛。这个局面,正是由那些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乃至不同思想倾向的武术家共同谱写的。

  穷文富武,亦商亦武

  《一代宗师》中,叶问说,“自己人生的前四十岁,都是春天。”把这句话放到整个佛山的武林中来看,可说是佛山武林 1937 年之前的准确写照。

  到 1937 年,佛山的武术体系已经完备,武林人才济济,佛山人习武成风,富商大贾纷纷投身武林。珠江流域商业繁盛,才成全了佛山拳术的兴盛。

  自古以来,佛山就有“穷文富武”,“亦商亦武”的传统。“南派功夫与北派功夫的最大不同,是所有师傅都没有把功夫当成求生技能,有‘穷文富 武’之说,学功夫的人本身就要有钱有闲才能习武,不少人的功夫是藏在家里的。” 梁旭辉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武术,正是佛山经济最繁盛的时期走进了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佛山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然而,在二十世纪接下来的动荡岁月里,佛山的武术和武林,却经历了从凋敝到力图回归的痛苦蜕变。

  站在精武会馆门前,一块纪念石碑映入眼帘:“有基勿坏,我武维扬——佛山精武体育会同仁敬志。”这块石碑,可能是这里唯一一件逃过历次劫难、破坏和修缮的东西了。

  1938 年佛山沦陷,会馆被日军征用为粮仓,精武会众四散逃离。1949 年后会馆被收归国有,先后被用做佛山市图书馆、佛山市棉纺厂车间、休闲冰室、幼儿园等等。直到 1986 年,佛山精武会复会,会馆才重新变成精武会员的练习之所。但是,此后两次人为的破坏和大修,使会馆彻底改变了原来的面貌。复会后,佛山精武会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民间武术团体,不断发展,鼎盛时期会员达到 3000 多人。

  精武会馆的变迁对佛山的武林来说,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佛山人知道武术的好,像王家卫一样回忆着那个“最好的时光”,并且都在用实际行动力图挽回。2008 年,王家卫来到佛山,拜访了佛山各地武林陈迹。“在佛山,我陪着王家卫走访了很多地方。”梁旭辉说。在梁旭辉看来,王家卫更看重的,是那个时代佛山特有的武术氛围。比如《一代宗师》里,武师们的聚会场所“金楼”,就集中体现了佛山武林的交际规则。“金楼其实并不存在,但是影片中提到的金楼的所在地‘鹰嘴沙’,正是当年佛山的‘秦淮河’。”如今的鹰嘴沙,已经不复往日繁华,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广场高楼,深藏于鹰嘴沙中那些武林仪轨,是否还能重现?

  “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就是把仪式都慢慢找回来。”梁旭辉说。佛山原有的拜师仪式,在《一代宗师》里也有简略表现。那时,徒弟需有拜师帖、师傅需有收徒帖、居中的介绍人也有介绍帖,奉过茶后,师徒互换帖子,徒弟给师傅送上“束脩”(过去是几担谷子),师母给徒弟一个红包。从此,便是入师门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从此,师傅的生葬大事,弟子便要视如己父了。“我们现在就是要按这样的礼仪来。”梁旭辉说。中间断掉的那几十年,佛山人正在慢慢地补回来。

  除了仪式和建筑这些外在的东西,最重要的,“是佛山人的习武风气和武学传统。”如今在佛山,大大小小的各门派武馆有 200 多家,“佛山人还是爱武术的。”武馆招学生,是要收学费的,和收徒不一样。学生和徒弟,无论是过去和现在,界限都很分明。武馆里成百的学生,能和师傅有缘成为师徒的,不过一两个。记者在佛山采访的几个武术家,大多收过徒弟。逢年过节,徒弟们必来庆贺,师傅在江湖上的地位、名望,也要靠徒弟支撑。徒弟开的武馆里,都要悬挂本门的武术传承图,以示自己学出有源。徒弟和师傅,这种在古代各行各业普遍存在的特殊的人际关系,如今在其他行业已并不多见,而在佛山武术界,师徒传承的脉络清晰可见。

  如今佛山的国术武馆价格,大多比柔道和跆拳道要低。记者在佛山采访的几位武术家,他们大多还遵奉着“亦商亦武”、“尊师尽孝”、“奉道守德”的传统。他们在商海打拼多年,念念不忘的还是武术。

  他们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武术的练习和传播上,无形中亦紧扣了佛山武术“亦商亦武”的传统。也许,在佛山这样的工商之都,正是商业上的成功才庇护了武术的发展。

  走在佛山的大街上,连LED广告牌打出的广告也是某某剑术馆的招生广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或许某些武术已经无法获得新市场的青睐,但只要“尚武精神”还在,佛山人肯定会创造出另一番不同的“武林”,就像他们曾在三十年代所做过的那样。

  声明:本文由《外滩画报》http://www.bundpic.com(转载请保留)拥有版权或由内容合作伙伴授权提供。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