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万旭明 实习生李海燕
2013年刚过去不到一半,电影市场就一次一次让人们瞠目结舌。据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13年的第18周里,电影总票房达到9.165亿元,观影人次达到2488万,双双创下历史新高。而在2002年,全年总票房也不过9.5亿元而已,这意味着“一周顶一年”。
值得注意的是,国产片在其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一季度全国总票房达到52.4828亿元,其中国产片占到69%的份额,票房比去年增长了119%。
这样看起来,中国影市、中国电影似乎都已迎来了春天,但这是整体上涨还是少数爆发?中国电影的“青春期”,恐怕还得等到“全面发展”的那一天,才能算是真的到来了。
现象:刷新纪录 成常态
“刷新票房纪录”、“创下历史新高”,在电影的宣传中,这曾经是非常抢眼的字样,但从2013年以来,“刷纪录”几乎成了一种常态。
从单片票房来看,《泰囧》用68天达到12.6亿元,创下华语片冠军。紧随其后,《西游·降魔篇》用57天就达到了12.4亿。仅仅两个月后,《致青春》又以首日4500万元,12日5.2亿元的“高速度”创下纪录。
从整体票房来看,五月第一周(4月29日至5月5日),全国票房达9.165亿元,创下历史新高。五一小长假三天票房达到4.34亿,较去年增长88.69%。
从观影人次来看,五月第一周观影人次达到2488万,创下历史新高。五一小长假观影人次达1210万,较去年增长92.06%。
在武汉,情况与全国并无二致,五一小长假期间,武汉天河院线票房达到607万元,较去年增长73.93%。因为观影人数太多,很多影城在这期间不仅售票窗口全开,而且连值班经理都上阵卖票,排队的场景简直像春运一样。
反转:国产片 扬眉吐气
相较于整体票房的走高、趋热,国产片的表现更令人惊讶。自《泰囧》之后,不仅《西游·降魔篇》等大投资影片票房喜人,《北京遇上西雅图》、《致青春》这类非典型大片的票房也双双突破5亿元。曾几何时,国产电影导演“亿元俱乐部”的成员还屈指可数,而且都是张艺谋、冯小刚[微博]这样的知名大导演。
根据电影局最新发布的一季度票房统计,全国总票房收入达52.4828亿元,其中国产片为36.1478亿元,占69%,同比去年的16.5122亿元增长了119%。进口片票房为16.3350亿元,占31%,同比去年的20.6603亿元减少了21%。在武汉,天河院线一季度总票房为7558万元,其中国产片4971万元,占到65.76%。
国产片占近七成的绝对优势,这在去年几乎是难以想象的。2012年是中美电影新政实施的第一年,每年增加14部3D或IMAX进口片,这给国产片带来巨大冲击。去年一年,国产片与进口片的上映数量比例是3:1,但票房收入中,国产片仅占47.6%,首次“失守”50%的“警戒线”。
分析:大家好 才是真的好
对于今年整体票房的走高,武汉天河院线负责人陈巍认为原因在于“银幕数在增加,蛋糕已经被做大了。”据统计,2002年《英雄》开启中国大片时代时,全国的银幕总数仅1500块。但在2013年前4个月,全国银幕的增长量就超过了2000多块,平均每天都有近17块银幕在诞生。随着三四线城市新影院的开业,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全国银幕数目前已超过15000块,相当于2002年的10倍。
但对国产片的“趋热”,陈巍认为应该理性看待,他注意到,目前大卖影片的导演或是新人,如徐峥[微博]、赵薇[微博]、薛晓璐,或者曾经票房不高,如管虎。相反的,曾经被认为是票房保证的张艺谋、冯小刚等人栽了跟头。《北京遇上西雅图》紧贴现实国情,《致青春》抓住了一代人的青春往事,《泰囧》则是最老少咸宜的喜剧类型,这些世俗化、门槛低的影片更容易被观众接受。
但他也发现,并非所有的国产片票房都在走高,每月上映二三十部新片,八九成为国产片,但只有那么一两部在创纪录,高票房也集中在仅有的几部上,单片看起来很亮眼,整体看比例却不高。
“几部高票房让人觉得国产片似乎在飞速崛起,估计还会有更多的怀旧、青春跟风而上。但观众会吃腻了好莱坞的爆米花,一样也会吃腻国产片的小清新,如果仅仅是把一个题材炒热,并不能说国产片就崛起了,只有把所有题材炒热,市场才能真的发展。”陈巍说道,“另一方面,新晋导演的票房目前占优势,但最终要看他们能否长期保持这一态势,而不是昙花一现,脆弱的中国电影市场同样也经不起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