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乃伊防腐指南》:博客时代的迷影报告

2013年05月31日17:10  精品购物指南 微博
《木乃伊防腐指南》:博客时代的迷影报告 《木乃伊防腐指南》:博客时代的迷影报告

  众声喧哗的博客时代,在一个名为Moviegoer的电影群体博客网站上,聚集了一群热爱电影的年轻人,他们自称“电影青年”,以专业而严肃、活跃而深入的态度尽情讨论电影,书写电影。电影书集《木乃伊防腐指南》,正是这群热爱电影的作者们曾经用7年时间在互联网上留下的脚印。

  一本书、一群人

  《木乃伊防腐指南》是本书,这本书不是科普著作,也不是盗墓小说,而是一本电影文章结集,更准确地说,是一本来自博客时代的迷影报告。

  这本书是一个名为Moviegoer的电影群体博客在过去7年的文章结集,书的8个章节全部以电影命名,而在这8个章节里,是多位影迷原创和翻译的文章,这些文章里有《好莱坞大亨与电影业早期工运史》这样的影史观察,有对让-米歇尔·付东和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这样的电影业内人士访谈,有对夏布洛尔、谢晋等电影大师的评价讨论,有对胶片和声音技术发展的历史回顾,有对《盗梦空间》叙事手法的研判,还有对具体影片的评论,琳琅满目,目不暇接。

  而在这本书的背后,则是一群因电影走到一起的年轻人。事情的起源要追溯到2005年的4月,当时影迷Magasa提出建立一个电影主题群体博客,以便和友人互相学习交流。很快,他得到了在法国读电影博士的大旗虎皮的响应,他们和赖着不死、荡空山、木卫二等年轻影迷一起组建了名为Moviegoer的电影群博,大家在博客里讨论电影史、经典电影和世界电影动态。很快,Moviegoer吸引到了一些混迹于网络的影迷,网名为谋杀电视机(KTV)的董舒托朋友在香港城市大学采访了两个小时的谭家明,他把采访整理成访谈在同济网上发布,后来他搜索戈达尔的资料找到了Moviegoer的博客,看到这个博客的讨论质量很高,而公告说在招人,于是KTV就毛遂自荐,把谭家明的访谈给贴了出来,成为Moviegoer的核心作者之一。类似经历的还有云中,“那时候刚学了几年电影,眼高手低,大多数影评都看不上。也不知道怎么就看到了这个群博,感觉还比较靠谱。所谓靠谱,就是这些人的文字不是剧透流或抒情流,虽然角度各不一样,但都各自有干货,所以就申请加入。”云中这样回忆加入Moviegoer的故事。一群年轻影迷就这样慢慢地走到了一起,他们在这个博客上谈天说地,尽情地讨论电影的方方面面,也吸引到了大批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

  “事实上,中国民间的电影热在1990年代就开始了,‘家庭影院化’让电影作品进一步普及,这是艺术的民主化,普通人也可以根据喜好去挑选自己想看的电影。影迷们开始在互联网上寻找电影信息,也结交了一些趣味相投的朋友,形成团体。Moviegoer创建时,应该说是中文互联网的第二波电影文化了。”年龄较长的大旗虎皮这样看待Moviegoer的意义,云中回忆道:“那时候博客还正是当红期,再加上大家都是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一有热情二有火气,所以讨论一下子就很红火,有很多高人都在回复区里出没。”无论大家的观点如何不同,但有一点很明确,这些年轻人都无比热爱电影,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理解电影,学习电影,他们在现实中各有各的生活,而到了网络上,则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小群体,正如影评人卫西谛在《木乃伊防腐指南》序言中所言:“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是‘两栖动物’——既栖居在社会中,也栖居在电影中,我相信我们已经无法离开电影存活,他们是,我也是。”

  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有人留下,也有人离去。很多人和电影走得越来越近,大旗虎皮学成回国在大学中教授电影,KTV在上海普及电影文化,云中一直在做与影视相关的工作,Magasa则跻身今年戛纳“影评人周”评委。Moviegoer则经迁移,成为博客时代中国迷影文化的一个象征。

  《木乃伊防腐指南》就是这7年中Moviegoer的那些人留下的一些片段,一段记忆。正如大旗虎皮所言:“一个有趣的千万富翁曾对我说:‘人可以没有大富大贵,但不能没有品位。’Moviegoer这么长时间捍卫的可能是一种电影品位。这个时代有太多人向表面的诱惑屈服,很少的人在追求和捍卫品位。”

  《木乃伊防腐指南》

  作者: 大旗虎皮、云中、magasa、谋杀电视机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13年5月

  定价: 36.00元

  一群热爱电影的人曾经用7年时间,也就是博客最鼎盛的时期,在互联网上留下过一点脚印,现在这本书就是相关遗迹的陈列。中文互联网影评发端于世纪之交,依托于几个标志性的BBS,形成了几种显著不同的风格和模式。这本书则是在网络影评进入博客时代之后,试图展示用中文进行电影写作的另一种可能。在刚刚投入电影评论之初,这群人几乎无一例外是电影之外的业余人士(这几乎是大多数“网络影评人”的共同特征),但在和电影及影评相伴的岁月里,他们中的不少人成了职业影评人或电影文化工作者。他们至今信仰这种影像的艺术,相信它可以帮助每个人对抗心底的孤独。

  因为爱情,所以热情一场关于迷影的对话

  防腐指南

  记录中国网络迷影文化

  《木乃伊防腐指南》这个书名似乎有多重指涉,首先是巴赞的电影理论,然后又像是对Moviegoer和那段历史本身的一种留念,Moviegoer有很多关于电影周边、影史八卦或者干脆就是迷影文化的文章,可以说,Moviegoer本身就成了迷影文化的一部分。

  大旗虎皮:中国历史上曾有电影文化非常发达的时期,比如1930年代的上海,建国后有一个时期电影是人们非常热爱的艺术,只是到了现在我们才更平等、开放地对待电影。

  Magasa:博客的表达方式只是一种载体,互联网存在无穷的可能性。但不管互联网怎么变化,它都是朝着更便利于信息传播和交流的方向发展。所以根植于互联网的电影文化,当然也拥有无穷的美好可能。

  KTV:电影文化这个词太大了,显然不是Moviegoer能代表的;如果说是中国的网络迷影文化,那么这本书的出版或者可以说是对这种迷影文化当中博客时代的某种特质的认可吧。

  云中:moviegoer确实可以成为当下迷影文化的一部分,虽然博客时代过去了,但我们新的imoviegoer网站又以多媒体播客(视频分享)的形式出现,是想小小地引领一下潮流。

  一种标准

  在专业和通俗间搭一个桥梁

  Moviegoer上的所有写作和讨论,都兼具专业化和趣味化,同时好像也有一种隐约的倾向和努力,普及电影知识,同时好像在确立一种“电影审美”的标准,至少你得把电影当做一门独立、有着自己独特结构和审美的艺术形式看待,而不仅仅是娱乐。

  大旗虎皮:我们有共同的趣味,但彼此之间也有极大的不同,比如关于《如果爱》《神探》等电影,也有过激烈争论。我们没有想过树立标准,可能是流行的评价标准太滥情或艳俗了,你稍微认真一点,立马就让它们显得非常不专业,而我们只是认真一点点而已。电影需要不同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多元的,我们可能更强调电影作品的“电影性”,以及某部具体作品与电影类型史、电影发展史的关系。

  Magasa:我们坚持电影媒体的独立性。从电影本身出发,然后再散发到其他方面,这是我们迷恋电影的基点。

  KTV:这应该是肯定的,也是目前新的Moviegoer的努力方向,我曾和几位作者聊起过一个有趣的事例,之前云中和Magasa在《刺杀神枪侠》和《老无所依》上映的那一年曾经频繁推荐过两部影片的摄影师罗杰·迪金斯,而到现在,这名摄影师在中国网络影评人当中的提及率和关注度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从这个事例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了Moviegoer希望让影迷更多地从电影的多维角度入手来欣赏电影的倾向是存在的,但这需要时间。

  云中:电影当然是一门有着自己独特结构和审美的艺术形式。这也是讨论电影的基点之一。因为我从电影中得到的美与享受是独一无二的,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法替代。

  迷影年代

  就跟爱情一样

  似乎就是一个循环,经济飞速发展后总会走向一种“文艺复兴”,包括迷影文化似乎也可以从这个背景下考量,90年代末的文艺热好像就是经济发展后,大家想要追求一些精神上的、审美上的东西,或者只是好奇,对“不实用”的东西开始感兴趣,情感、社会、审美、历史、娱乐、刺激,电影正好多种功能兼具。

  大旗虎皮:我觉得迷影之所以出现,主要是因为“爱”,人们还能爱上一门艺术,这门艺术如此简单,平易近人,但又那么深奥、迷人。阅读时间不那么长,而收藏、追求的成本也不高。电影能很快建立一个陌生的世界,让我们通过故事和场景去理解最广阔的外部世界和最深刻的人性,这不是很迷人吗?

  Magasa:是这样,电影是各种文艺形式中,最符合这种标准的,它能和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发生情感和智性关联,在产业层面上能带动很多不同的行业,几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对电影感兴趣。

  KTV:我倒觉得跟科技发展的关联度大一些,经济影响不是很明显。

  云中:电影本身就是一个在银幕上“再现的现实”,而网络又是另一个虚拟的现实。所以在网络上讨论电影,会产生一种逃避现实的双重快感,特别容易上瘾。至于说到“迷影”文化,我想所谓的文化,其实是人的活动痕迹——包括思想和身体的。在网络上,就是一个个ID与一段段思想碎片的交流、对抗、理解,纯属精神与审美上的。所谓迷影,其实不是一件需要去“坚持”的事。这玩意就像爱情一样,当你想着要去“维持”一段爱情的时候,爱情往往就已经消失了。只要你还有热情,愿意免费地去为电影投入、付出,迷影精神就永远在那里。

  写和拍不同

  距离十万八千里

  法国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也由影评起家,在中国似乎从电影写作转向创作的并不多,Moviegoer的倾向似乎更像美国罗杰·艾伯特这样的影评人或是大卫·波德维尔这样的学者,研究电影,评论电影。

  大旗虎皮:中国也有不少影评人进入电影产业,Moviegoer说不准也会有个编剧或者导演。当然,Moviegoer主要工作是电影批评,但影响范围没有你想象的那样大,普通观众不一定需要读我们的文章。

  Magasa:可能这和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环境有关吧。

  KTV:其实Moviegoer到目前来说并无太大的影响力,互联网目前还是一个没有门槛的“民主空间”,所以这也造成了该空间内影评品质良莠不齐、众生喧哗的现象比较明显。Moviegoer当前的主要目标就是为影迷“介绍更多好电影和好的电影人”,希望一步一步努力通过多媒体的内容、形式来向网络迷影推介这些人和这些作品。

  云中:从电影写作转向创作基本是很难成功的,毕竟拍电影是一项很专业的、需要长时间学习和研究的工作。先不说现在国内影评人有多少会写镜头分析、编剧分析,就算入了门,会写会分析,离拍出一部好电影的距离也是十万八千里。撰文/任义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