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华语电影市场的爆发式增长,集中体现在《泰囧》、《北京遇到西雅图》、《致青春》等年轻导演的中小成本作品,令业界为“新导演势力”侧目。
昨日,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了“电影新浪潮”论坛,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秘书长、导演何平担纲主持。上午场邀来出品人江志强、制片人李烈、制片人李少伟、星美传媒董事长覃宏、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等幕后“操盘手”;下午场则主打《北京遇上西雅图》导演薛晓璐、《圣诞玫瑰》导演杨采妮、《泰囧》导演徐峥、《转山》导演杜家毅、《听见下雨的声音》导演方文山、《钢的琴》导演张猛、《小时代》导演郭敬明等新势力。制片人与新导演就新导演生存、中小成本影片当道等话题遥相交锋。
误区 逼演员改行导演
对于“新导演势力”,王中磊首先羡慕起成功推出《寒战》、《北京遇上西雅图》等力作的江志强,认为电影的成功不是靠计算而来的,“我非常喜欢跟年轻导演合作,但我的运气经常有时候不太好,很多年轻导演的第一部片都是华谊投资、扶持的,取得了很好的口碑,但可能票房不太好,等到他们第二部卖钱的时候都没有跟我合作,比如说陆川导演、滕华涛导演,而他们的创业作品都是华谊扶持的。”李烈表示赞同,以前一天参加电影创投会的体会指出一些新导演的误区,“我发现现在的年轻导演们创作剧本的时候,有一些人的观念有偏差。我碰到好几个年轻导演,会说自己电影里有什么元素加什么元素,一定会是卖钱的电影,他们先想的不是故事本身,不是创作本身,不是有多大的热情。就像王中磊讲的,没有一个片子是可以被计算出来的。我认为,这个方向对要起步的新导演来说,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
何平还透露,当下业界有走入盲目“押宝”新导演的误区的危险,甚至有公司“逼演员改行当导演”,十个项目找十个演员来导,有点赌博意味,“都说中小成本的制作可以杀出黑马,于是大家都买黑马。听说有一家公司一口气投了十部,没有剧本,就从发得不错的电视剧来改。演员不愿意当导演,就不停说服。”
前景 新观众捧出新时代
作为从演员转型的新导演,徐峥认为最近做导演的演员有很多,因为演员太被动,得不到想演的电影,“那我只能自己来拍,我拍不出大导演那种对文化有承载的电影。我惟一的方法,就是做类型片。”
杜家毅表示,近来的电影投资没问题,但条件多了,“现在来聊的基本上都拿这几年成功案例的电影来做比较,比如,我拿出一个剧本后,听到最多的就是‘徐峥演吗’或者‘徐峥导吗’,我说这是我想导的。对方又跟着问‘你跟徐峥熟吗’?当然,徐峥的确创造了一个奇迹,而且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我认为是必然的。所以,现在条件是多了,给钱也痛快了,但当我想做一点稍微有点理想化的东西,就会被弹回来。有一些投资公司会拍拍你的肩膀,让我别太理想化,现在市场那么好,让我赶快拍一个商业电影。我觉得,钱不是问题,理想有问题了。”
从作家转行当导演,郭敬明的态度是“不要怕投资方怎么说,也不要怕媒体的评论”,他强调电影观众的更新换代,着实给老导演们上了一课,“为什么看到很多大导演都有偶尔失手的时候,是因为中国电影市场观影群体从上一代到了下一代。2009年观影的平均年龄是25.7岁,但是到了2013年,已经变成21.7岁。如果还用上一代人的想法拍电影,会出现问题的。一旦有符合年轻人的新东西出来,市场就会大起来,并不是说新导演创造了市场,而是一直以来房间里有一个巨大的空白,一旦有人勇敢地站出来做的时候,就会成功。”
此外,就与“新导演崛起”相关联的中小成本影片当道现象,覃宏表示,电影当然是要百花齐放,这是常识性问题,“大片是中国电影的脊梁,我们不能丧失这种大片制作,包括在技术上创意上追赶好莱坞。”徐峥认为,事实上,大制作、大电影对剧本等各个环节的要求更高,“这当然是推动工业一个非常必要的环节。据我所知,已经有很多跟我同龄的年轻导演在做大片的计划了,而这个准备,是在把叙事问题解决了的前提之下,我相信那些电影会成为真正的大片。”□晨报记者 彭 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