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报讯(记者 田婉婷) 在强大的《地心引力》作用下,今年国内影市的年度票房在上周超过了190亿。 截至今天零时的数据显示,上周周票房重上4亿大关,其中23日(周六)实现单日破亿元,而《地心引力》获得了半数以上的票房。
这部被《阿凡达》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盛赞为“影史最佳太空片”电影于上周二上映,不到一周时间票房已达到2.2亿,而其全球累积票房更高达5.77亿美元。
据《法制晚报》记者统计发现,近年来,太空题材的好莱坞电影越来越多地被引进国内市场,今年已上映的就多达5部。而太空题材影片无论质量好坏都能获得喜人的票房。
本报记者也专访了业内人士、物理学家以及情感专家,他们分别从不同层面解读此类题材的好莱坞大片受欢迎的原因。
市场 “影史最佳太空片”点燃国内影市
十一黄金周后,国内影市持续低迷,工作日全国单日票房常在两三千万的低点徘徊,周末也仅维持在五千万上下。即便是在超级英雄大片《雷神2》上映后,市场也没有在单日突破八千万大关。
然而,随着上周二《地心引力》的上映,市场被再度点燃。上周六,全国票房达到1.07亿,《地心引力》一部影片就获得了5750万的成绩,超过整个大盘的一半。
业内人士认为,大盘的爆发跟几部质量优秀的进口片集体上映有关,而有着“影史最佳太空片”之称的《地心引力》无疑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
数据 10部太空题材影片 总票房近19亿
不止一部《地心引力》火爆,据《法制晚报》记者统计,从2005年的《星球大战前传3:西斯的复仇》开始,太空题材的好莱坞大片不仅被引进的数量逐渐增多,票房上也几乎都有保证。
特别是2011年至今,国内引进的太空题材影片从2部增加到了5部,三年时间共引进了11部此类电影。除去仍在热映的《地心引力》,此前10部影片的总票房近19亿。
从单片来看,除了《太空一号》和《天际浩劫》票房不足亿元外,其余影片都实现了票房过亿,其中最高的一部是今年上半年公映的《星际迷航:暗黑无界》,达到3.54亿,而这个纪录极有可能在一两周内被《地心引力》超越。
在这些太空题材影片中,有《地心引力》这样的精品,却也不乏粗制滥造、虎头蛇尾的电影。如《关键第四号》和《异星战场》,在豆瓣网的评分都仅为6分,时光网的评分也都不到7分(总分10分),《重返地球》和《天际浩劫》的评分更低,但这些不良的口碑并没有影响到影片在中国的吸金能力。
此外,在日前网络曝光的部分明年的引进片中,也有两部太空题材影片,一部是改编自经典漫画《银河护卫队》的同名电影,另一部是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星际穿越》。从内容和主创阵容来看,继续取得高票房将不成问题。
解读
物理学家:超出科学本身的想象力更重要
在西方,电影业很早就开始了太空题材电影的制作,从梅里爱1902年拍摄的《月球旅行记》到最新的《地心引力》,已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
有业内人士将这类影片分成了两类,一类是描写人类航空航天发展进程的写实式电影,如《太空先锋》、《阿波罗13》;另一类是带有前瞻性的科幻片,像《星际迷航》系列、《星球大战》系列等。然而,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太空片,都体现了人类对宇宙未知世界的无限向往。
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员、中山大学教授李淼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类电影最容易营造奇观,满足人们对于太空的想象。
李淼指出,像《地心引力》这样写实性质的太空片,都会邀请一批专家做顾问,对于太空环境、人类的反应都精心设计,大的方面上基本都会尊重科学。
“对我而言,太空题材的电影除了有娱乐的作用,还能丰富想象力。我觉得,那些超出科学本身的想象力更重要。”李淼说。
情感专家:对未知事物的新奇感让人着迷
有业内人士曾经对电影受众做过一个调查,发现电影基本面对的是“情侣市场”,即一般都是男女结伴消费,即使偶尔有单人购票的也是女性观众,因为女性的文化消费意识提高得比男性快。因此,业内有一种说法:赢得女性观众就赢得市场。
然而,科幻电影通常会给人一种硬朗和工业化的感觉,吸引更多的是男性受众。不过记者发现,周围很多女性都对《地心引力》这类太空片喜爱有加,观影后也会很兴奋。
女性情感专栏作家黄佟佟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解释了其中的原因。她认为,如今80、90后这几代年轻人,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对未来和未知世界会有一种莫名的向往,而太空题材影片可以带观众脱离我们熟悉的这个世界,进入一个陌生却看似真实的世界,这种对未知事物的新奇感会让他们着迷。
黄佟佟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太空环境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又很像:有时候生活很艰难,对未来没有把握,冰冷、寂静——这种在太空中的感觉是对现实生活的隐喻,“除了奇观之外,生存性质上的共通感是吸引女性观众的重要原因”。
本版文/记者 田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