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电影盘点:《风暴》聚焦情法两难

2013年12月19日01:01  新浪娱乐 微博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北京遇上西雅图》 《北京遇上西雅图》
《风暴》 《风暴》

  新浪娱乐讯 曾几何时,华语电影已经越来越接地气,当历史宫廷大片全面统领票房的时代过去,越来越多的电影随之朝着越来越社会化、亲民化,乃至现象化的方向挺进,于是,一部部“话题之作”便应运而生,赚取票房的同时更赚取观众的共鸣。

  什么叫“话题电影”?既站在“社会”的平台之上,直击现下最热门事件,探讨公众关心的问题。虽然未必每部都能称作点映的良心,但无疑反映出市场的需要,因此,无论得到的反馈是正面还是负面,“话题”都称得上是是激发电影人灵感的“风暴点”。

  从《北京遇上西雅图》开始,“话题电影”就不断为观众津津乐道,其后《中国合伙人》、《小时代》、《致青春》、《全民目击》等虽在评论上挨了不少板砖,但票房无疑都屡战屡胜;而在今年贺岁档上映的《风暴》,除了首日就为华语警匪片取得3155万元的破纪录票房,还在上映六天之际迅速挺近“两亿俱乐部”,如此出色的成绩非但在于影片在各个环节上对商业性的成功把控,更在于其构建的“情法两难”的正义命题引发观众热议,从而令影片口碑一路飚红。因此,《风暴》在打破华语警匪电影卖座纪录的同时,也为同类型片在话题性上带来新的突破。

  那么,今年最直击观众的话题电影,究竟有哪些呢?

  《风暴》——情法两难引发的正义命题

  正在热映的华语警匪大片《风暴》,可谓打破了以往香港警匪片的常规形式,批露“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之间微妙的矛盾,正如片中的吕明哲等人,尽管已经知道罪犯的真实身份,却因遭“证据”所困屡次功亏一篑;非但如此,他们不仅要面对难以将罪犯绳之于法的无奈,罪犯一句“法律只讲究证据,它不得不保护我们”的羞辱,更道出一座以“法治”为社会基础的城市下隐藏的现实危机。

  法律程序冷酷,人却有血有肉,当程序的掣肘遇上人心的冲击,“情法两难”的困局便随之引发,最终,用“非正义”的手段来捍卫正义,或许反而是真正的出路。正如《风暴》中的吕明哲,绝非不相信法律,甚至耗尽心力去维护法律,然而各种突如其来的打击却令他失去了最后的底线,因而使出各种非法手段去坚守正义,看似原则未失,但一念之间,已由天堂堕入地狱,尤其中环大战时“一个都不留”的命令,更能让人想起先前北韩领导人对权力高层实施的铁血政策。

  总之,《风暴》以情法两难的矛盾探讨正义,既有如人性与法律程序之间进行的一次灰色对谈,也为观众留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执法过程中,究竟究竟孰对孰错?有道是“法律不外乎人情”,那么当“人情”遭无情扼杀,是否可以“名正言顺”地挑战法律?这不仅是现实而沉重的命题,其背后的政治特色同样如此鲜明,也如此尖锐。

  《北京遇上西雅图》——“小三”的价值观教育课

  这部由女导演薛晓璐打造的爱情电影,可以说是借着好莱坞老电影的壳,装入了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正如片中的小三、海外生子、女同、捐精、软饭男等,都无疑是当下最为人熟知的社会话题。

  正如汤唯饰演的女主角“文佳佳”,几乎可以说是当代诸多虚荣女性的一个缩影:爱财如命,甘给大款当小三,用金钱填补空虚的灵魂,而吴秀波[微博]饰演的“弗兰克”,也尽显中国能人们在美国的凄凉处境,加上片中的“月子中心”更是将一众怀揣“美国梦”的中国人透析得淋漓尽致;可谓给观众上了一堂深刻的价值观教育课。

  当然,《北京遇上西雅图》能令票房与话题齐飞,同样也出于影片的价值观,诸如“小三转正”、“完美软饭男”等本身就已扭转了过往国产片的主流人物形象,何况这些人皆共知的社会现象一下被摆上大银幕,也无疑令观众难以即刻适应。但无论如何,能够与现实进一步接轨,始终是《北京遇上西雅图》获得成功的关键,而且,片中文佳佳最后也舍弃荣华富贵追求幸福,本身就是一个很正能量的话题。

  《中国合伙人》——改革开放下的创业之道

  以新东方外国语学院为蓝本创作的电影《中国合伙人》,讲述三个被逼入绝境的年轻人如何突破困境,再生天地的艰辛过程,光这一点,就称得上是陈可辛近来最接地气的一部作品。

  《中国合伙人》能赢得五亿票房,兼成为今年的“话题片”之一,显然在于抓住了“创业”及“梦想”的主流心态,并用家喻户晓的成功人士事迹进行改编包装,自然具备共鸣。毕竟对于在迷茫中奋斗的年轻一代,“创业”显然是他们的一个心结,而影片既旨在给这批观众指路,也传递了“不要放弃热血与梦想,再加上智慧,方能绝处逢生”的正能量,加上末尾打出的一连串中国现下创业成功之人的照片,也可谓将影片抬到了“励志”的高度。

  创业固然有强大的话题性,但影片表达的“有钱就有梦想和尊严”价值观却也饱受观众诟病,仿佛创业过程中失去的梦想和尊严都必须要用金钱来换。总之,无论如何看待,《中国合伙人》的话题性,既属于这个争相创业的环境,也源自这个或许并不真诚的时代。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怀旧风潮贴近生活情怀

  尽管观众喜欢追求新的潮流,但“怀旧”永远是我们心中难以摒弃的一块净土,赵薇[微博]执导的电影处女作《致青春》就这样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浓厚氛围将一群人拉回了那个火红的年代;无论青春也好,校园也罢,这把“回忆牌”总算打得漂亮,在感伤的格调里抓住了七零后、乃至六零后的心,毕竟能呈现那个裙摆飘飘的年代,且将“旧”做出了新意,便足以唤回了大多数人遗失矣久的“青春梦”。

  最讨巧的是,该片的时代设置,既比民国戏更贴近生活,也比当代戏更具情怀,至少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八九十年代或许更能代表一种纯真,既然如此,怀念的话题就不会衰退。

  《全民目击》——信息时代下的“全民直播”

  在信息化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的隐私变得越来越脆弱,今年,李某某案的庭审过程有了直播,更让社会热点事件全盘摊在公众面前,接受社会监督。

  巧合也好,影响也罢,非行编导的《全民目击》在李某某案期间上映,当中的微妙联系都是无可否认的。影片旨在探讨的,除了富二代犯罪背后的教育问题,也强调公众舆论引发的“双刃剑”效果,尤其当一起案件要接受整个社会审判时,究竟是法主导了情,还是情影响了法?如此揭露人与人之间内心暗战秘密的主题,既深刻而有共鸣,也瞄准了当下最尖锐的社会现象。

  当然,对信息时代下上演“全民直播”的思考,也同样是《全民目击》得以成为“话题片”的重要原因。毕竟,资讯越发达,真相往往会被掩盖得越深,诸如“悲情牌”、“私媒体”、“网络水军”等名词的出现,导致事件出现如“罗生门”般反复推翻重建的谜局,更令这个时代离“救赎”越来越远,正如《六月飞霜》的歌词所言:“人人一把口一百种真相,谁说得漂亮?”

(责编: 颜芥之)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