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广局长胡劲军‍:政府办节改革元年

2014年06月23日17:52  新浪娱乐 微博 收藏本文     

  新浪娱乐讯 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中国目前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承载着很多关注,也遭受过很多质疑。曾因为竞赛单元质量较低、周边发布会风生水起,被批评为“没有电影只有节”。国际电影人与制作公司涉足较少、对新人的持续性扶持力度有限、市民百姓的参与度有待提升等,也都曾引发媒体的批评。

  而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有了一些新的变化:竞赛片的质量提高,展映单元丰富,新项目发布会更密集……这些是来参加电影节的人的直观感受。但从根本上说,今年上海电影节首次了明确了“政府办节”的运作模式,可以说是“政府办节元年”。这一模式有诸多潜在优势:首先可能保证社会统筹加政府补贴的资金来源,其次可能更好地为百姓服务,而非为电影公司、电影圈子服务,规避一些不公平因素;再次可能加大对市场主体的吸引力度,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由此,新浪娱乐对话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执行副主席兼秘书长、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胡劲军,进一步了解了上海电影节的新变化。我们得知,未来的上海电影节更值得期待,很多长远的、全产业的计划从今年起将开始逐步运作:产业方面,探讨与自贸区的合作模式、邀请乔治-卢卡斯的分公司落户上海、尝试与非欧美国家洽谈合拍项目;展映方面,增设港澳台单元,将手机电影节升级为互联网电影节,聘请第三方调查机构收集市民反馈等。面对未来的中国电影产业,上海电影节已经明确了自己的定位与布局:“为亚洲、为华语、为新人”,利用上海的独特优势,成为海派电影的核心要塞。在胡劲军看来,未来北京电影节、青岛电影节与上海电影节不但不应是竞争关系,而且应该是共同进步的合作伙伴,合力为中国电影产业贡献力量。

  建立国内外选片人制,应对竞赛单元水准质疑

  新浪娱乐:以往总会有一些批评的声音集中在电影本身不够好,指的是主竞赛单元,但是今年主竞赛单元有了很大的改变和提升。您觉得这是由于几年来的积累还是今年主办方的改变?

  胡劲军:今年政府在接手具体承办电影节以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过去媒体朋友对我们工作的批评,我们首先做了梳理。您刚才讲的是比较集中的一个问题,当然还有其他的问题,服务、应对等等。发现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希望,所以今年我们着手让我们的选片制度建立起来。我们奖惩非常明确,如果选对了好片子,如果他在电影节上得奖,甚至在以后其他电影节上还得奖,我们会对你有一个追踪奖励。我们今年选片人的名单,全部在报上公布,我们先争取他们的意见,你们愿意不愿意接受老百姓和社会对大家的监督,他们说你们做了我们就愿意。

  新浪娱乐:欧洲的大电影节对于海外选片是非常非常重视的,海外选片人在各个国家的影响也非常高。您在海外选片人的建设上,有没有一些想法?

  胡劲军:这是上海选片人制度明年工作的突破口,明年我们就是要在海外打造一支选片人的队伍,在海外就把片子选好。上海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上海有将近80多个国家的总领馆,这个总领馆把电影文化交流看得非常重要。今年开始,我们就跟他们主动联系,几乎所有的总领馆都愿意做这个事情。新浪这个平台影响很大,我也特别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平台,能够帮我们找到对电影有特别研究,特别喜欢看电影,对电影的动态变化情况非常熟悉的,一批电影达人能够成为我们的海外选片、市民选片,在我们今年专业选片人、高校选片人之外,能够做一个非常有益的补充。

  新浪娱乐:我们国家由于版权、价格、内容这些问题,有一些电影是不能够跟观众见面的,也影响了电影节国际化的步伐。上海电影节今后会不会施行更宽松一些的政策,让影迷能够通过这个渠道接触到更多平时看不到的电影?

  胡劲军:除了我们为产业发展齐聚要素之外,还要为老百姓参与电影文化活动创造更好的机会。那么从选片人选片,包括评委评片这个角度来讲,都是根据我们国家电影方面的有关政策来进行的。我感觉好像不存在特别严,或者特别宽的政策,你看老百姓,这一次我们也在搞第三方的调研,对上海电影节提供的片子,觉得它好在哪里。很多人都觉得是类型丰富、照顾小众,而不是其他因素。

  政府统筹社会资源,努力培养“上海系”导演

  新浪娱乐:我们感觉到上海国际电影节今年在服务和媒体对接方面,其实都有挺大的进步,甚至是越来越大方了。办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到底它的预算是多少?我们政府在里面,是不是有很多的补贴? 

  胡劲军:这一届电影节还要审计,结果出来以后,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讲的。我把大概的结构跟你说一下,就是办电影节的钱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多年来上海国际电影节主要是靠社会资源来办电影节。你看我们那么多赞助商,提供了主要的资金来源,而且很多赞助商已经在谈明年的电影节了。我想随着质量的提升,善待客户,越来越多的品牌是会来支持我们的。同时我也很坦率地讲,从这几年开始,市政府也拿出一定的财力,支持办好国际电影节,这个不是从消极的方面来讲,是主动的,为什么呢?因为上海电视节也好,上海国际电影节也好,本质上它是一个公共文化的配送平台。我们做市民活动,搞露天电影,搞观众见面会,搞社区电影节,搞大屏幕展映,这个都是公共文化服务,这一块政府一定要为他们买单。所以这一块贴的不多,但是开始有一些补贴。

  新浪娱乐:是从这届开始吗?

  胡劲军:应该不是,应该是从三四年前就开始了,这笔费用,我也很坦率的说,没有增加。但是他们为老百姓文化惠民的工作,都是做得越来越多。所以上海国际电影节资金的投入,结构还是比较合理的,社会统筹为主,政府支持为辅,当然今后会不会有第三种渠道,比如我们这个电影节本身的运营实体,我们变成一个理事会,变成一个社会组织,在社会上更加积极主动地募资来办好这个节,我觉得这个可能性还是有的。

  新浪娱乐:一个好的国际电影节一定要培养自己体系里的导演,比如我们常常会说这个导演是戛纳系还是柏林系。上海国际电影节其实是有这个布局的,我们可以看到有新导演的选拔,有创投。有没有一个跟踪式的计划,把这些人培养到上海国际电影节体系中?

  胡劲军:完全有这个想法,因为这个跟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始对外宣布的定位——为亚洲,为华语,为新人,是有密切关系的。所以今后我们培养引进、挖掘、支持,可能很多的也是符合我们定位的亚洲导演,包括中国的优秀导演,全球的华语导演。还有就是新人,今年我们既重视传统影业里面培养新人,我们有亚洲导演的新人计划,建立了温哥华电影学院,同时互联网电影的催生和培养,制作人、投资人、导演,我们也会帮助。能不能成为一个系列,我觉得要靠我们大家的努力。

  新浪娱乐:关于电影市场,它是恒久存在的,一方面它应该一直在交易,另一方面互联网也开始对电影节产生影响。有没有想过设立一个交易平台,作为上海国际电影日常工作,把交易的时间外延拉长?

  胡劲军:是这样的,互联网对电影消费的影响,这个都不言而喻。我觉得从这两年开始,特别今年,互联网也要介入电影的生产环节。在网上做市场,也要考虑到电影和影视作品的一些特殊,它不同于一般的标准化的商品。工作方案怎么来设计,我们最近也在考虑。昨天我们已经宣布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手机电影节,从明年开始就升级成互联网电影节,不光是从手机一个屏到多个屏的终端转变,更重要的我们要顺应互联网对电影产生的结果。未来完全有可能办电影节、看电影、拍电影,或者跟电影有关的消费,都可能在网上逐步得到实现。

  立足亚洲华语新人,与北京青岛电影节是伙伴

  新浪娱乐:今年上海电影节提出一个新的定位,叫“为亚洲、为华语、为新人”。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胡劲军:我从九几年开始关注韩国的影视产业发展,现在韩国的影视发展已经全面开花,新西兰和泰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电影后期制作的基地,西亚、中亚国家也拍出了不少好电影。对于中国电影来说,首先要在东方价值观的引领下,在亚洲崛起,然后才能走向世界。希望上海国际电影节成为全球华语电影人展示才华的地方,每年都能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检阅华语力量的进步。今年是中国电影制作力量转型的元年,未来是属于草根的。明年组委会将邀请网络作家来参加论坛,让他们与资本、制作方直接见面,为转化影视产品的搭建平台。

  新浪娱乐:中国电影产业五年之内,要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现在不仅有上海国际电影节,还有北京国际电影节,甚至万达这样的民营公司也要办一个青岛国际电影节。您怎样评价这两个电影节?您认为上海国际电影节在这个体系中的位置是什么?

  胡劲军:中国市场这么大,老百姓对电影的需求这么丰富,全世界对中国电影又是这么关注,我觉得就目前三个电影节来看,恐怕也不是它的极限,今后可能还会有各种各样的丰富多彩的电影节出来,对此上海电影节作为中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来讲,我们非常乐于看到这种局面的出现,而且我们也感到,只要各方找准自己的定位,都能够为中国电影、世界电影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所以我们不把北京国际电影节和未来的万达认为是竞争的对手,我们是把它当做合作的伙伴。

  新浪娱乐:一个良性的竞争?

  胡劲军:是一个共同前进的伙伴。中国电影第二,仅仅指的是它的票房,没有人讲中国的电影产业已经是世界第二了。所以我们要为上海电影产业,要为中国电影产业,做出电影节独特的贡献。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我们一共是8个业务包,每一个包里面我们都提出了一个加法原则,你都要比过去在整合资源、融合资源、跨界发展方面,都要做一些加法,而且每年都要持续不断做加法。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比如说第一个包是组织架构包,主办是总局和市政府,承办里面今年加了电影局,协办里面我们加了中央电视台的电影频道,组委会的成员里面,我们加了中国电影发展很多有识之士。在宣传包、内容包、接待包里面等,都要围绕整合、融合、跨界做加法,来加入新的元素。

  新浪娱乐:上海自贸区的成立,会给上海国际电影节带来哪些机遇和可能?

  胡劲军:目前设定外资、独资、融资公司的呼声较高。我们准备同上海自贸区商量,能否与金融开放合作改革进一步对接。

  (何小沁/文 夏祺/图 张大伟/视频)

(责编: ziggy)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