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三种方式

2015年07月16日10:03   新京报 收藏本文     
《大圣归来》剧照 《大圣归来》剧照

  无论采用哪种打开方式,我都乐于看到越来越多的《大圣归来》出现在中国的银幕上。原因很简单:单纯。这是一部从内容到手段到价值都体现出纯粹的电影人的最单纯的愿景和欲望的影片。

  在动笔之前,我花了很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究竟该以什么身份来写这篇评论,是观众,评论人,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西游迷”?之所以如此纠结,是因为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我深切体会到明确定位自己的身份,亦即明确定位自己与这部电影之间的关系,是理解这部电影至关重要的前提。

  1观众:为诚意之作欢呼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大圣归来》无疑是一部很有诚意的作品,而“有诚意”这三个字在既繁荣又萧索的中国电影工业中,几乎成了熊猫血一般稀缺的东西。中国的电影观众无疑是最善良,也最容易被感动的,只要他们看到了创作者由衷的,哪怕仅仅是不那么故作姿态的“进步”,都心甘情愿去为其鼓与呼,这实在是中国电影人的幸运。正是在“诚意”的基础上,影片的营销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种成功又反过来保护了影片的口碑,令各色批评变成“与人民为敌”的反动言论,进而确保了票房的平稳增长。所以,《大圣归来》的创作者至少是极其懂得也极其尊重观众的人,而这也未尝不是对电影规律自身的尊重。

  2评论者:走出动画“反智化”

  从评论人的角度来看,影片显然并不能算是那么出色,叙事节奏感欠佳,转场生涩,驱动人物行动的各种力量莫名其妙,人物设置缺乏统筹……比起同类作品显然流畅得多的视觉效果和细节设计并不能掩盖人们可能会对其产生的错位观感。《大圣归来》的优秀,是要被放到一个特定的文化语境之下加以解读的,那就是在这个人傻钱多、是个人都来拍电影的所谓“电影工业”中,仍然有人愿意遵循电影生产与传播的本性,以经营画廊而非经营超市的逻辑去驾驭画面和故事。

  在类型化方面,影片的努力也是可圈可点的。此前有人(或是片方的营销口径)说,这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全年龄段”的动画电影——我认为恰恰相反,《大圣归来》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适合给未成年人看的动画电影,以前的什么《熊出没》、《喜羊羊》之类,与其说是低龄化,不如说是反智化。《大圣归来》所承载的基本价值观,包括勇敢、坚强、正义、守信等,可以令未成年人在极致的视听享受中潜移默化地认同和接受,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

  3西游迷:符号化的孙悟空更适合电影

  不过,我还是更喜欢从一个“西游迷”的角度去看待这部电影。但看过《大圣归来》之后,我却多少有些失望地发现,这部影片其实与《西游记》并没有什么关系。当然,这并不是说孙悟空就不再是孙悟空了,而是说原著中所包含的基本的叙事和价值逻辑,并没有被《大圣归来》所吸纳。孙悟空的魔性和人性、狂纵和隐忍、野心和无奈,其实是硬币的两面,共同被统摄于一种更高级别的道德与暴力之下。正因如此,孙悟空才能成为“人”的写照,而不仅仅是一个只能被观望和崇拜的神话英雄。

  吴承恩的伟大小说对于《大圣归来》的片方来说,不过是一个IP、一种话语资源而已。我们甚至可以认为电影中的孙悟空是真正的孙悟空的一种简单的符号化处理,更像是外国人可能对孙悟空的呈现——如果好莱坞拍出了一部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或许大致就是现在的样子。这样的孙悟空,更适合电影,更适合一到周末就如潮水般涌入影院的儿童们,而与《西游记》无关。

  总体上,无论采用上述哪种打开方式,我都乐于看到越来越多的《大圣归来》出现在中国的银幕上。原因很简单:单纯。这是一部从内容到手段到价值都体现出纯粹的电影人的最单纯的愿景和欲望的影片。用最踏实的态度,做最靠谱的事情,这实在是世风浮躁的当下最稀缺的一种品质,而票房和口碑的成功,也给了创作者这种正直精神以丰裕的酬赏。商业动画电影本来就不应该是深奥的哲学游戏,孙悟空的形象也可以有简洁清浅的一面。最关键的是,《大圣归来》以一本正经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所谓国产电影的“正道”。

  常江(文化学者)

文章关键词: 大圣归来反智化西游迷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