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有关负责人:对电影票价我有几点看法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11月16日18:04 北京晚报
四川省峨眉电影公司在11月2日下午向成都各新闻媒体宣布,自11月3日起,该公司在成都市所属15家影院放映的影片,无论是进口大片、国产影片,还是普通进口影片,票价一律降为5元。该公司总经理赵国庆当众宣称,这次降价行为以11月3日至13日为第一阶段,如果10天后观众仍然认为票价偏高,他们将考虑把票价降为3元。据成都媒体报道,截止到11月11日,在9天时间内,峨影院线11家降价影院总票房达到642575元,总共有128515人(次)走进影院。根据资料显示,降价前10天的总票房约为18万元,观众总人数18868人(次),日平均票房1.8万元左右。降价后,观众人数为降价前的6.8倍,总票房也为降价前10天的3.6倍,日平均票房突破7万元。峨眉电影公司的负责人说:“降价确实获得了人数、票房双丰收。”
峨影公司的降价行为被有些媒体形容为“轰炸”现行电影发行体制的“一枚重磅炸弹”,一时间舆论哗然,各地观众对此普遍持欢迎态度,认为电影票价早该降了。而在电影界内部,电影票降价则使得制片、导演、发行、影院以及管理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表面化了。北京、上海、广州反应相当迅速,尽管至今还没有哪家影院加入到这场“票房大战”中去,但毫无疑问,人们已经从中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
在这场发生在成都的电影票降价风潮中,最活跃的还是各地新闻媒体。从一开始,媒体就敏感地抓住了这一可能在电影界引发连锁反应的事件,从多方面进行了追踪报道,关注的问题也越来越深入。人们注意到,“五元票价”启发我们思考的绝不只是票价高低的问题,而降价多少也不是问题的关键,事实上,更值得思考的问题是,电影和观众的关系以及电影体制如何适应市场化的要求?以电影业目前这样的现状,我们如何接受加入WTO的挑战?有人已经提出,仅靠降低电影票价,还不足以使观众返回影院,也未必能使中国电影业走出低谷,关键是创作出更多的受到观众喜爱的电影作品。
本周二上午,记者采访了中影公司放映分公司副经理黄群飞,据他介绍,成都票价大战,内部自有原因,也是两大院线争夺市场的必然结果。新闻媒体借此提出一些问题,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认为,有几个问题应该加以澄清,他说:
第一,我们的媒体总是说,我们的票价占我们收入的多少,这个比例和国外相比,太高了。这种说法是非常不公平的。你去看看舞厅、卡拉OK厅、餐厅,哪一样我们的消费比例不比国外高呢?我们的汽车不比人家高几十倍?为什么单单要说电影的消费比例太高了呢?因为我们的收入水平太低了。
第二点,我觉得现在电影已经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了,人们的消费已经分流了,电影消费有一批固定的观众,并不是全体人民都要看电影,现在的娱乐消费多种多样,看电影只是其中一种,因此,不存在让大家都看得起的问题,爱看电影的人,票价再高他也要看,如果他觉得片子值得看的话,片子如果不好,再便宜他也不会来看。
第三点我觉得,电影院只有赚钱,才能回报生产部门拍出更好的片子,如果说降得连本都赚不回来,最后受到伤害的还是消费者,因为没有人能提供更多更好的片子了。事实上,5元票价是不足以维持一家影院运转的,据我所知,他们提供的一些观众人数也有水分。他们能维持多久?刚降价时,新闻效应在那里,观众可能多一些,但长期行吗?所以我认为,这种做法实际上把市场搞乱了。
最后一点我认为,根据影院条件不同,票价可以拉开档次,但是全部降到5元不太可能。当然,降价可能会增加一些观众,但是不是比如说从10元降到5元,观众就能翻两番?我觉得是个疑问。所以,我觉得影院首先要赢利,才能回报观众。降价,短时间内是可以的,作为一项长期的做法,绝对不行。(本报记者解玺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