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严浩
前天,本报在中影电影院举办了电影《庭院里的女人》试片会。电影结束后,观众们与该电影的主创人员进行了交谈和探讨。虽然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各有己见,但这种“面对面”的形式深得双方的喜欢。这正符合了本次试片会的宗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沟通。
中国广播艺术团著名演员吴琼:我觉得片子挺好看的,只是觉得在音乐上个别地方略有不足。如救火的那场戏,不一定非得用二胡演奏,可以多加一些西洋乐器。
-画面具有震撼力
北京晚报文化记者王润:挺喜欢这部《庭院里的女人》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震撼力。严浩的拍摄手法和李安挺接近的,只是李安给人的感受是西方、现实,严浩则让人感受到美丽和浪漫。在对东西方感情差异的处理上,把罗燕饰演的角色赋予了西方的思想,把西方的某些观念赋予了东方的色彩。纵观整部片子,也有一些小小的遗憾,比如最后的航拍,也许严浩借鉴了好莱坞的拍摄手法,想给观众很强的视觉感,但这与整个电影有些不搭界,这一中西结合的点不是很到位,航拍的大而高让人不舒服。
演员丁艺
-片中的演员大都不是俊男靓女
但是却有一种厚实、耐读的味道
留学生迈克:总的来说还可以,在画面、灯光的处理上都挺到位,只是音乐多多少少有点让人不舒服。结尾拍得不好,太现代、太空,还把一个画面停了半天,那些草坪像洒了染色剂,绿得不真实,还分成墨绿、浅绿两种颜色。另外,还有一点,前面大部分陈述故事,后面节奏、跳跃性特强,让人感觉有点前缓后急。我觉得高潮出现在教堂失火时,罗燕演的太太冲进大火奔跑时的慢镜头加上音乐的煽情挺感人的。说实话,片子中的演员大都不是俊男靓女,但是却有一种厚实、耐读的味道。追求这种效果的导演严浩很明智。
-交响乐无法替代江南的小桥流水
某网站编辑邵泽辉:看得出,这部片子的编剧和导演都在努力寻找与国际化接轨的契合点,想拍成一种让许多国家的观众都可以找到感觉的水平,但还是有些不伦不类。尤其音乐上算是个失败,大篇幅地运用西方的交响乐,合唱、教会音乐,交响乐的大气磅礴与江南的小桥流水是不相容的,如果让赵季平来写他绝不会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氛围用这样的音乐来表达。不过,总体来讲,片子还算比较精致,导演的手法也比较细腻,灯光用得不错。他努力想把40岁的女人拍得美丽,只是无回天之力,毕竟已经40岁了。
罗燕
-有点儿像《廊桥遗梦》
北京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赵普:片子看到一半时,我突然想起了《廊桥遗梦》,除了主人公东西方身份的差异外,在精神层面上或多或少和《廊桥遗梦》有相似之处,而且还有点颠倒的相似,女主人公东方开放化,西方东方化,当然他们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还有主题设得挺好,导演没有以青春靓丽的面孔吸引观众。而是用了一个40岁的女人,这是每个女人都要经历和面对的问题,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人生是个实实在在的问题。
-角色精神苍白的矛盾冲突不大
北大在读研究生石可:我觉得视觉冲击力不大,画面挺漂亮的,但没有好莱坞大片的感觉。故事描写的是30年代的事儿,而现场和人物的选择不到位,比如片中的那个厨师整个儿一个北京大爷。那个儿子的眼神怪怪的,罗燕饰演的角色的老公完全一个现代人,其实他也有苦闷。他所受到的封建家庭、婚姻的奴役没有表现得很充分。罗燕饰演的角色在精神上的苍白和性方面没有自由的感觉乃至碰到安德鲁后精神上的变化和矛盾冲突不大,表现得不充分。在影片放完后,听了罗燕的解释才觉得可以理解。故事表达了30年代女性精神上没有空间,向往自由。她们也在追求自由,尤其人到中年以后回过头去对婚姻和生活的反思,自己的人生体验到底有多少,反思过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将来生活如何安排的思考。这是一个亮点。罗燕的剧本挺好,只是影片渲染得不够,没有一种让人完全放进去的感觉。另外,结尾处理得不好,画面像是电脑做出来的,光明的感觉太政治化,歌颂化了,这让人不舒服。(本报记者 姜薇 实习记者 华然 摄影 卢北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