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影宝库 > 吕克·贝松《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专题 >正文

异地称雄的新亚瑟王--法国导演吕克·贝松简介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1月30日20:20 新浪娱乐
异地称雄的新亚瑟王--法国导演吕克·贝松简介

吕克·贝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人们常以“欧洲的斯皮尔伯格”来称呼吕克·贝松,想必除了绝大多数的崇敬与爱戴之外也包含了一些思想偏激者对这位法国导演如此地“投靠”好莱坞阵营的讽刺。尽管吕克·贝松的声望在国际影坛已经是如日中天,但在推崇艺术电影著称的家乡——法国,他却始终是个毁誉参半加身且孤独的探索者,他甚至被说成是向好莱坞电影投降的反面典型。为此,苦闷的吕克·贝松常常要漂洋过海去好莱坞寻觅知音。

  1959年3月18日,吕克·贝松在欧洲艺术之都巴黎出生。但是,年少时的他却一直钟情于潜水运动。并将“能成为一名潜水运动员和航海家”作为自己最高的人生追求。他的父母是两名职业潜水员,在6岁以前,他跟随父母走遍全世界执行各式各样的潜水任务,而8岁时,当他父母潜入海底工作的时候,他已经能和一只聪颖过人的小海豚在海中尽情嬉戏,那时吕克·贝松所想的一切就是和大海在一起共同度过一辈子。但是,17岁时遭受的一次意外让他对于海洋的幻想过早而彻底地破灭了,他不但不能继续潜水还必须返回出生地巴黎养伤。情绪低落的吕克·贝松一度只能靠看电影来打发日子,不过,这次不算长久的养病时光令他很快发现了银幕上那些浮光魅影的魅力所在;这种神奇的表达方式几乎可以把他所有的兴趣爱好集中起来。他马上买了一部“超八毫米”手提摄影机开始了自己的电影生涯,并开始大量的观看各种影片,有时一个星期就能看十二部电影之多。

  19岁那年,他又找到了一个决好的机会远赴好莱坞学习如何拍摄和制作电影,三年后他返回法国在许多部影片中担任助理导演,积累了大量的拍摄和制作经验。并开始拍摄一些试验短片。1983年,吕克·贝松的电影处女作《最后的战斗》(Le Dernier Combat)问世,这部带有科幻色彩和奇特摄影技巧的电影一经推出便受到了无数好评和赞誉,共在不同的电影节上获得了20项大奖。据说拍摄这部短片只用了他3法郎左右微弱投资。吕克·贝松似乎已经有力地向世人证明了,在法国即使没有受过专业的电影教育,找不到投资,依旧可以拍出与众不同的电影。也正因如此,吕克·贝松曾经一度被奉为法国年轻导演的开路先锋,《地铁》和《碧海蓝天》两部电影的相继成功为吕克·贝松在国内和国际影坛赢得了更多响亮的声誉。虽然当年的法国凯撒奖有点吝啬地仅仅将“最佳录音”和“最佳音乐”奖授予《碧海蓝天》。但是,吕克·贝松却公开表示这部影片是其导演生涯中最为得意的作品。毕竟,这部作品倾注了贝松少年时所有的激情和梦想,他也终于可以用他的摄影机捕捉自己童年时代所看到的神秘海洋的一切。影片中的潜水员杰克最后葬身大海,更像是吕克·贝松埋藏心中多年的梦想破灭的征兆。他的“只拍摄十部电影长片”的许诺也从这里,从他对自身在电影中的潜移默化的描述而悄然开始了。

  在这过程中,吕克·贝松也成立了自己的名为Dauphins电影。1990年的《妮基塔》(Nikita)夺得了当年的两项恺撒电影大奖,更为他确立起了九十年代法国电影第一人的地位。功成名就的吕克·贝松出人意料的于1994年返回了曾经给予他丰富电影知识的好莱坞,并在这个商业电影傲视群雄的地方拍摄了一部令所有好莱坞动作类型片专家都为之惊讶的《这个杀手不太冷》(Leon)。无疑,《妮基塔》与《杀手莱昂》是吕克·贝松由艺术导演向半商业半艺术导演的成功过渡。《妮基塔》讲述了一个暴力团女成员是如何被改造为国家职业特工杀手的过程,其特工杀手的身份和她内心深处的爱情和人性的萌动构成了这部影片的独到之处,而《这个杀手不太冷》则讲述了一个渴望从善的杀手和一个渴望复仇从恶的女孩之间的情感变迁的微妙故事。这部带有浓厚艺术气质的法国商业片至今仍是世界各国的电影学子们津津乐道的经典范例,其中的许多细节诸如杀手莱昂身边的那株绿色的植物和“记住永远不要杀妇女和孩子”等精彩的对白令人永世难忘。单凭那株绿色的植物,就不是众多好莱坞中堪称优秀的编剧们所能想到的。《这个杀手不太冷》夺得了当年凯撒奖的最佳影片奖,吕克·贝松则荣获最佳导演称号。

  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法国艺术电影的繁荣将法国商业电影推到了一种尴尬的境地,在法国以外的地方,拍艺术电影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因为你要面临着严峻的生存问题,在法国则不同,如果一个电影艺术家要去拍迎合大众口味的商业电影,似乎需要更大的勇气。吕克·贝松就是这样一位“敢冒天下之大不违”的导演。因为,此前因拍摄了《地铁》,《碧海蓝天》等作品被法国评论界称为前途无量的年轻导演,如今却陷入了拍摄《杀手莱昂》、《第五元素》之后而遭受法国电影理论界轻视的“泥潭”。《第五元素》1997年在全球创下了2亿7千万美元的收益,名列当年全球电影票房排行的第三名,不管评论界如何评论这部电影,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法国导演眼中的未来世界,在电脑高科技与时空交错的叙事中,带给我们一丝不同于好莱坞大片的历史和人文内涵。

  此时的吕克·贝松,俨然已经成为了法国当代影坛最受瞩目且最具争议的导演。尽管《第五元素》在商业上的成功使得法国最大的电影公司高蒙公司的营业额翻了一翻,但是吕克·贝松在国内却常常被说成是向好莱坞电影投降的反面典型。影片《第五元素》集科幻、惊险和打斗于一身,是欧洲有史以来第一部成本高达近一亿美元的英语对白影片,显示了法国电影人复兴本国和欧洲电影业的决心和勇气,影片荣获199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技术大奖,影片的故事内容本是吕克·贝松在16岁时就开始构思,当时堪称科幻电影狂人的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亦刚刚问世,显然贝松的想象和构思与之相比还很不成熟。事隔二十年之后,吕克·贝松依旧念念不忘少年时代的构想,经过20年的筹划。该剧本具备了他前五部故事片的基本要素。虽然有评论认为《第五元素》似乎更像是一部法国未来主义的滑稽笑剧,认为不过是视觉效果做得好,但是1997年在第50届夏纳电影节开幕式上作为开幕影片放映的时候,这部表现人类未来23世纪的科幻片还是引起了空前的轰动。影片中,布鲁斯·威利斯扮演的主人公驾驶着他的那辆抗地球引力的黄色出租汽车飞越纽约城市上空的镜头,与卢卡斯的星际飞船相比毫不逊色。当年那个看着《星球大战》长大的幻想少年,终于在二十年后和前辈乔治·卢卡斯站到了一起。

  事实上,早在拍摄《碧海蓝天》时,吕克·贝松就显示出他对大制作和宏大场面的迷恋与追求。从《第五元素》开始,再到《圣女贞德》,吕克·贝松日渐游离他过去所从属的那种电影形态,而是将目光瞄准了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不仅在类型和形式上不断翻新,还在制作成本上不断升级,这也许就是贝松在本国遭到非议的主要原因之一吧。而此时的好莱坞也开始在世界各国招兵买马,其首选就是分别来自东西方有着不同风格的吴宇森和吕克·贝松。前者东方味浓郁的英雄情结以及后者的浪漫风情都堪称是倍受好莱坞青睬与模仿的对象。而吕克·贝松最终用《第五元素》和《圣女贞德》证明了娱乐大片不是已经不再是好莱坞的专利,法国人不仅能制造低成本、小制作的艺术电影,还能生产在全球盈利的商业巨片,一个法国人可以在美国人的地盘上与他们相抗衡。今天的贝松似乎成了成功的榜样,这就是为什么称之为“欧洲的斯皮尔伯格”。

  众所周知,为此他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不过,吕克·贝松并不因为这些评价动摇自己的追求和信念,他要拍一部法国人和美国人都叫好的影片。影片《圣女贞德》选取了历史和现实,民族和国际的恰当交融,拍完之后好评人潮。圣女贞德是法国人心目中的女神,她以自己的生命成就了一曲不朽的传说。有关圣女贞德的,视作品不计其数,可是只有三部影片值得在电影史上留下一笔,他们分别是:德莱叶导演的为电影默片时代划上精彩句号的《圣女贞德受难记》;布莱松导演的极度忠实于宗教情节和原审判材料的《圣女贞德受难》:吕克·贝松耗时三年拍摄的史诗性巨片《圣女贞德》。布莱松的《圣女贞德受骓》仅仅截取了贞德受审和走向火刑架的一段史实,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宗教信念和历史的真实瞬间。而吕克,贝松的《圣女贞德》则展示了波澜壮阔的英法百年战争和贞德作为一个少女和法兰西战士的浪漫情怀。和布莱松一样,吕克·贝松也是注国影坛一位孤独的探索者,也许这是这两位不同时代的法国导演的唯一相同之处。也许正是这唯一的相同,才使得他们同样偏爱贞德这个历史人物,只不过他们诠释历史人物的方式有所不同。

  最终留给吕克·贝松的结果堪称惨淡。这部豪华的大制作只能令我们看到了一个稍稍有别于美国版本的“圣女贞德”。两部影片的很多情节和细节都十分相象,恐怕其中还有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幕后新闻。作为吕克·贝松当时的新女友米拉·乔沃维奇的表演沿袭了一些《第五元素》中的风格——神经质、惊慌、脆弱,这种处理的结果使这个版本的贞德几乎是最另类的,整部影片中她都能令人感到疯狂和迷乱。《圣女贞德》堪称惨遭滑铁卢,但吕克·贝松在家乡法国依然享有极高的声誉,至少在他拿手的商业片领域。由他负责编剧和制片的商业片《出租车》以及之后上映的《出租车续集》在法国也都取得了空前的票房成功,那种万人空巷全家人争看一部电影的盛况恐怕只有吕克·贝松的号召力才能做到。

  如今,这位俨然已经登上法国电影工业法老宝座的吕克·贝松,则又多了另一个头衔——畅销儿童书作家。2002年,吕克·贝松创作的《亚瑟》系列的首部《亚瑟和迷你墨王国》一问世,就卖出了50万册,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销量突破了150万册,更席卷全球30多个国家。今年出版的第四本《亚瑟和两个世界的战争》,上市公两个月就售出40万册。在今年暑期举行的上海电影节期间,吕克·贝松还亲自为他这套童书做了宣传。尽管吕克·贝松曾宣称这一系列书是为九到十二岁孩子而写,但事实上,该书吸引了很多成年读者。究其原因,除了有吕克·贝松的无尚号召力之外,还在于这一系列童书所描绘的那个迷你墨王国的神秘与神奇。与《哈利·波特》创造魔法世界、《纳尼亚王国》创造的纳尼亚大陆相似,《亚瑟》也创造了一个奇妙的童话王国。在吕克·贝松的描述中,迷你墨人只有两毫米大小,长着尖而细的耳朵,亚瑟外婆家的花园就是他们的整个世界。将两个世界联结在一起的月光之门,就藏在花园里,不过得需要借助外公的老望远镜才能到达。迷你墨人对恶魔玛塔扎德有着极深的恐惧,在他们的观念里,甚至说出这个名字都会遭到诅咒,因此他们用该死的M来代称。最后,亚瑟会带领迷你墨人打败恶魔。在这本书中,吕克·贝松并没有用那些华丽而夸张的语言来渲染气氛,而其平实的风格却更让读者对这个神奇迷你墨充满了想像。

  与JK·罗琳女士创作的《哈利·波特》系列是为了改变艰难的环境不同,生活幸福事业顺利的吕克·贝松创作的《亚瑟》则有着自己的原因,他曾宣称“一生只拍十部电影”,而且认为在拍过了八部电影(长片)之后,已经表达了很多东西。而要再拍电影,就必须是真的有话要说。因此为孩子们拍一部电影,成为他创作系列小说的原动力,也使他开始尝试全新的电影表现手法。

  总之,在我们迫切期待着吕克·贝松的第九部电影长片的同时,还要略怀伤感地倒数着他电影生涯的“彻底结束”。同时也期待他在自己的童话世界里做一个幸福的“新亚瑟王”。让我们也真心祝福这位法国电影人一切都好!文/鲁格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