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曾在美国五次被禁

2013年01月16日07:30  华商网-华商报 微博

  本报讯(记者 刘慧)1997年,著名翻译家施咸荣翻译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给几代中国青年读者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日前,在中文版出版15周年聚会中,施咸荣之子施亮回忆起父亲时提到,《麦田里的守望者》曾想拟书名为《麦田里的看守人》,因为当时从一书看到描写看守灯塔的守望员,心内有所触动,才又改为“守望者”

  。他说:“先父认为《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的主旨,并不仅是一些学者所称的‘反伦理模式’,更多是厌恶流行的‘假模假式’虚伪说教,具备有追求公平世道的理想,因此,此书主题实际上含有某种拯救情怀的。”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五次在美国被禁,其结果是引发媒体热议。而施亮去年接到中国版权协会的通知,《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译本的片断节选亦收入教科书中,“我们都很高兴,这不光是对先父翻译事业的肯定与褒扬,也反映出我们整个社会在曲折坎坷中不断思想解放的前进步伐。”《麦田里的守望者》1963年9月在作家出版社以“内部书”形式出版。二十年后又在漓江出版社公开出版。九十年代初,中国加入国际版权公约,译林出版社买下该书独家中文版版权,1997年2月正式亮相,由此开启了它在中国的巅峰之路。累计销量超过150万册。

  塞林格本人非常低调,在美国,从第三版开始,照片已不再在封皮上出现。施亮谈到施咸荣曾两次赴美讲学,本可以向美国接待方提出会见塞林格的要求,但他深知塞林格遁世避人,深居简出,为了尊重塞林格的习性放弃要求。“父亲跟我说过,曾经误认为塞林格的隐居遁世之举多少也有些故弄玄虚,可他进一步研究塞林格作品,他认识到,塞林格的遁世避人以及不同意将作品改编电影等怪僻举动,其缘由是对美国社会文化的过度商业化表示不满,企图远离那种恶性爆炒包装的庸俗文化氛围,此举含有洁身自好的动机。先父还以此为例而谆谆告诫我,一个作家绝不应该将自己卷入争名夺利的世俗浊流中去,那是写不出来深刻作品的。”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