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比特人》电影与原著差异引发热议

2013年02月27日11:13  北京晨报
《霍比特人》 《霍比特人》

  晨报讯(记者 刘婷)由好莱坞著名导演彼得·杰克逊执导的奇幻史诗大片《霍比特人1:意外之旅》正在热映,而《魔戒》作者托尔金的这部同名小说最新中文版也于近日引进出版。针对《霍比特人》电影改编和原著差异的探讨也成为了众多观众及书迷关注的话题。对比电影,《霍比特人》小说的风格充满童真与想象,因其原本就是托尔金写给孩子的温馨炉边故事。《霍比特人》中文版译者吴刚认为:“通常所谓的‘《霍比特人》是《魔戒》前传’,这一说法并不准确。”

  电影首部的故事情节出自原著小说十九章中的前六章。在电影风格上,导演彼得·杰克逊增加了黑暗史诗的严肃与沉重,使《霍比特人》和《指环王》风格一以贯之。据了解,小说的风格充满童真与想象,因其原本就是托尔金写给孩子的温馨炉边故事。在惊心动魄的冒险之余,穿插了不少妙趣横生的英式冷幽默与民间歌谣,同时也一直被看作是经典的儿童读物。书中的主角霍比特人善良好客、幽默风趣、追求安稳生活,喜欢吃各种美味食物,童真十足。吴刚表示,《魔戒》是借用了《霍比特人》中的部分人物,情节上有一定的连续关系,但格局与风格都与后者截然不同。

  有意思的是,目前对该片的评价有两极化的趋势。很多不满意的声音,主要来自认为剧情拖沓冗长,不得要点。而很多《魔戒》迷则表示,看该片像在赴一场老友的聚会,看到其中的大量道具如钉在门口的门牌、夏尔的风景,看到比尔博相同的拉抽屉的动作与《指环王》的衔接而格外感动。

  ■闲婷书话 

  

  “忠于原著”并非主题

  电影与小说,从来都是两种不同的体系。导演冯小刚对此有所一比:电影如果实,小说如大树。的确,你会沉醉在果实的明艳,也会在树木的枝干或叶脉中发现乐趣。正如有口皆碑的影片总有一个优秀的小说底本,也如总有人乐于探讨电影与小说的差异与关系。然而就近期热映并同期有小说出版的几部作品来看,二者的关系,比是否忠于原著、是否适合改编这样的讨论,可以走得更远。

  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斩获奥斯卡四项大奖,同名小说原著插图珍藏版也已在近期引进。凭此热卖700万本、囊括诸多奖项的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在他的序言中提到了这样一个词——生机。扬·马特尔以“少年派”这样一个颇具奇幻色彩的象征,探讨如李安所说“什么是精神力量,什么是信仰,什么是神”的故事。这就是这部作品的生机。而在托尔金那里,他的生机,则是构建了拥有绚丽想象的世界。至于近日同样因电影热映而热卖的《云图》,也是因着作者构建故事的奇思妙想,六个不同时代又微妙相关、各色鲜明的小故事,“云图”下人们对自由主题的共鸣,创造了属于它的生机。导演们对让小说这棵生机之树结出果子的办法多种多样,知名书评人丁杨在与笔者探讨电影与小说之时曾说,他喜欢听到原著者说“小说与电影并没有绝对的关系”,笔者深为同意。

  近两年,国内影视界对文学底本的回归可见端倪,不过,有时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我们会看到迷失在小说庞大结构成为匆忙讲述者,却讲述得支离破碎的电影。于是我们提出易于翻拍的小说与不易翻拍的小说,作者本人有时也会提出文学的“抗拍性”。这在影视专业的便于操作与作家本人的文学追求上不可谓没有道理,但它并不绝对。“少年派”曾被称为无法拍成电影的小说,然而随着技术和观念的发展,适合与不适合世易时移。回归艺术的内核,或者我们可以借用马特尔所说的“生机”,文学作品所提供的生机往往是某种别样的看待世界的视角,或者只是作者脑中的灵光一现,这些都可以被影视所把握、延伸甚至转向、分解,并不囿于某种惯常的形式。正如种树有它的园艺方法,艺术也有它的自身规律,如果被艺术之外的原因左右,或者对自己的创作能力不抱信心,忠于原著的生机,还是一种安全而恰当的方式。

  刘婷

(责编: pp)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