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导演的新挑战”中美导演展开对话(图)

2013年06月20日10:17  天天新报
李少红 李少红

  做导演难,做年轻导演难,做成功的导演更难,做一个大导演难上加难。近年来,面对年轻导演的集体爆发,面对新的观众需求,曾经叱诧一时的大导演们应该如何保持其独立的观点与美学,如何拓展新的优质项目,如何加强自我造血功能并延长自己的创作生命?昨天,在电影大师班第三场“大导演的新挑战”中,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李少红和美国导演协会会长泰勒·海克福德,以中美两国电影行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背景,就创作经验以及行业与组织经验展开对话。对于面对当下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环境,导演该如何保持其独立的观点与美学,两位导演有着不同的观点。

  泰勒·海克福德表示:“在这里,首先应明确两个概念:独立电影和好莱坞主流电影。好莱坞主流电影好理解,就是当下我们所谓的好莱坞大片。而所谓独立电影,其概念来源于上个世纪中期的好莱坞。”他说,当时的好莱坞由所谓“八大电影公司”所垄断,一部电影拍摄的运作遵循步骤严谨的“制片人制度”。这种“制片人制度”的目标完全瞄准市场,期望获得最大的利润,因此,尽管这种制度为电影事业带来的大量资金,但也限制了电影创作者的发挥空间。于是,一批电影人摆脱“八大电影公司”的控制,自筹资金,甚至自己编写剧本,自己担任导演,拍出了许多与商业电影截然不同的思想性强的电影,被人们称为“独立电影”。海克福德直言:“作为导演,我希望不仅仅能拍大片,也能操作独立电影,因为你首先是个电影艺术家,你有自己的电影理想,渴望通过电影向观众表达些什么。”

  李少红认为,与美国电影工业化、产业化不同,中国的电影体系更多的是沿袭了欧洲电影发展的特点,即强调电影的创作者,以电影创作人员为中心,也就是“电影导演责任制”,“至于大家关注的电影文艺片和商业片,虽然这样的区分并不科学,但既然已经约定俗成的这样叫惯了,作为符号也不妨这样称呼下去。在中国,所谓商业片是以票房和利润为着眼点的,势必要吸引更大化的观影群体,表现出很强的娱乐功能,以直接的感官刺激和浅显的情感表达来夺取观众的眼球;而文艺片主要是对社会生活和人性意义角度进行深层次的开掘和表现,涉及人类的生存状态、存在价值、精神目的等等需要思考的内容。对于我来说,不管是商业片还是文艺片,导演都应以现实生活为主要题材,将自己的观点和美学融入其中,最后呈现给观众的是自己所认同的作品而不是产品或商品。”○徐俊芳 文 陈程程 摄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