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范围内,你都很难找到奥斯卡的比拟词。它既不是美国人民的金鸡百花,也不是好莱坞版的戛纳;它立足于美国本土,却又吸引全世界的关注。奥斯卡,这位耄耋之年的老者,在地球上每一个电影人心中都处于仰望的角度。可是,它真的是一把精准无误的品质标尺吗?
恰恰相反。与其显赫的名望相比,奥斯卡遭受的诟病几乎一样多。评选机制难称公平,数不清有多少影史经典曾经被之漠然无视。其实,早已有高人以钛合金眼看穿其种种猫腻,今天新浪娱乐就带你细数奥斯卡的这9宗新老“罪状”,然后看看电影专家们怎么说。
No.1 奥斯卡评选规则一改再改,咋可能靠谱?
【背景】奥斯卡各个奖项的投票规则都经过了三番五次的改革,评选采用颇为复杂的“排序复选制”,看似很周全,但实际上仍然可能有作品因为规则吃亏。比如有的评委坚决支持某部不可能获奖的作品,那么经过一轮筛选以后,他们的票实际上还是投给了排在个人第二喜欢的电影上。再比如今年最佳外语片评选首次面向全部会员开放权限,门槛仅为观看寄来的DVD(实际上看没看并没人知道)。半个月时间里能否保证把所有提名影片都看完?凭感觉随手一填也很正常吧。况且这些外语片都是各个国家的唯一代表,档期条件不符刷掉一批,各国官方审查刷掉一批,单一名额限制再刷掉一批,最后剩下的本来就不完全是当年的最佳作品。
No!Magasa(电影史研究者,《虹膜》杂志主编):学院几乎每年都在修改奥斯卡的竞赛规则,希望让它更忠实地反映投票人的集体意见,估计全世界电影奖项中没有比奥斯卡更复杂和精确的规则了。有资格投票的6000名学院会员的确不是每个都那么富有远见和前瞻性,但他们在行业内的资历却是无可置疑的。在我看来,任何单独一年的奥斯卡评奖记录,都是琐屑和不重要的,因为它充满了偶然和运气,以及营销推手的影响。可是如果将几十年的奥斯卡提名名单汇总到一起,一个关于电影业的精彩故事就自动被讲述了出来。好莱坞希望通过奥斯卡来盘点过去、指向未来,即便这种努力失败了,它最终也构成了电影工业自身演变历史中的曲折弯路,重新成为现实的借鉴。
No.2 投票的大多是“老白男”,眼光早就OUT啦!
【背景】统计86年来的奥斯卡评委组成,94%是白人,77%是男性,这就决定了很多题材、风格的影片基本入不了他们的法眼。通常我们说奥斯卡是“老白男”口味,他们看不起女人(最佳导演奖得主里就一位女性,凯瑟琳•毕格罗),歧视有色人种(历届影后中只有一位有色人种,哈莉•贝瑞),对前沿技术置若罔闻,对科幻奇幻提不起兴趣……《阿凡达》、《社交网络》、《盗梦空间》这类影片从开拍起“基本就告别奥斯卡了”。现在90后才是主力观众,你们再不跟上时代潮流,很快就会被年轻人鄙视了!
Yes!郝亚博(《大众电影》记者):奥斯卡有6000人的评委,评委还是终身制,这就特别不靠谱!超过7成是男的,平均年龄60多岁,还有一些压根儿就退出电影圈多年了。剩下的这帮老头子肯定思维老化,比如说《社交网络》这片子,开头一场连珠炮对白,估计一多半老头儿就晕菜了,怎么可能给这部划时代的电影点赞?所以说,奥斯卡口味何止是偏保守,简直是太老套!
No.3 有一种影片类型叫“奥斯卡最佳”?
【背景】奥斯卡的历史遗珠太多了,随口就能说出一大堆:《公民凯恩》、《2001太空漫游》、《毕业生》、《雌雄大盗》、《现代启示录》、《出租车司机》、《美国往事》……它们通通都输给了当时看来更稳妥、现在看来却难称经典的竞争对手。是不是永远只有那些题材主流积极、情节跌宕起伏、技巧工整娴熟的作品才能被扶上最高宝座?甚至有人说,“奥斯卡”已经成了一种类型片。
No!周黎明(文化评论人,影评人):奥斯卡提名任何影片,都会有国人说:奥斯卡就喜欢那样的影片。在我看来,那不是无知便是惰性。奥斯卡不同欧美其他电影奖,在于它兼顾艺术和商业。2001年五部提名片或最具代表性:英式艺术片《高斯福庄园》、美式艺术片《卧室中》、美式商业片《魔戒》、澳洲歌舞片《红磨坊》,获奖是最居中的《美丽心灵》。本届奥斯卡青睐独立色彩浓厚的影片,挤掉了非常励志的《白宫管家》、《曼德拉传》、《大梦想家》等美式主旋律片。
No.4 公关歪风愈演愈烈,韦恩斯坦滚粗奥斯卡!
【背景】韦恩斯坦兄弟天生就是一流的奥斯卡推销员,早在他们还在米拉麦克斯公司时,就在15年间为旗下影片抢到了249项奥斯卡提名,很多电影回过头来看都有被过誉的嫌疑,但没办法,人家公关能力不是一般强。后来他们离开米拉麦克斯,创建韦恩斯坦公司,继续在颁奖季兴风作浪,近几年最显赫的成绩就是力助《国王的演讲》和《艺术家》登顶。公关竞赛愈演愈烈,一些大制片厂每年的公关支出达到了一亿美元。DVD影碟、小礼物、明星交流会、招待宴会……小恩小惠五花八门。俗话说吃人嘴短拿人手软,评委们收完礼物再看作品,心情咋可能不好?这不是明晃晃的受贿腐败嘛!
Yes!彭侃(乐正传媒研发咨询总监):片方为影片获得奥斯卡提名和得奖所展开的白热化宣传,使得奥斯卡变得不完全是影片质量的竞争,也成了片方公关和宣传实力的角逐。为了遏制疯狂宣传之风,奥斯卡主办方在2011年9月出台了新规,规定在以后的奥斯卡提名后到颁奖的阶段,评委只能参加电影专场放映,而不得参加任何旨在拉票的酒会和派对。为了防止评委与电影主创有太多接触影响判断,还规定在提名公布后,电影的制作人员一个人最多只能参加两次这样的和评委有讨论互动的电影放映会。这样严苛的规定或许能让片方们的疯狂公关一时有所收敛,不过长期看来,在奥斯卡巨大的光环和利益诱惑下,片方还是会想法设法地进行拉票,围绕奥斯卡的公关产业链也一定不会消失。
No.5超级碗才是“美国春晚”,奥斯卡?那是地方台的!
【背景】每逢二三月,咱国内报纸上随处可见奥斯卡相关报道,什么大奖预测啦,红毯美图啦,热辣评论啦,比人家美国人还热心。奥斯卡在中国这么吃香,那在美国本土地位怎样?从收视人数统计上看,超级碗比赛在美国的关注人数最多,每年都有8000万以上人收看,2010年后这个数字更是维持在1亿人以上;而奥斯卡呢?十年来基本没啥起色,在4000万上下波动,2013年被后起之秀格莱美追平。所以,尽管人人都可以自称影迷,但在美国,真正关心奥斯卡的人其实并没那么多。
Yes!米粒(影迷,电影字幕制作者,现居纽约):论影响力确实是超级碗影响大很多,在比赛前一两周满大街、地铁站、公交车都是电视台、赞助商的广告,当天所有电视节目让道(反正别的也不会有人看),连HBO都停播。比赛当时气温极低,仍有海量人群聚集在时代广场的大屏幕前集体看直播,附近地上交通全部改线,所谓万人空巷吧。至于奥斯卡,没见到有室外的任何广告,只有相关杂志上会有,比如娱乐杂志,好莱坞报道那种的。今年典礼还因为冬奥会推迟……但纽约可能气氛好一些,林肯中心有一块室内大屏幕会直播,至少去年是这样,我去年就在那里跟很多人一起看的。
No.6要想拿影帝,先得扒层皮?
【背景】学院评委们似乎见不得演员舒坦,看看当过奥斯卡影帝的都是些什么人?增肥减肥、灰头土脸、装疯卖傻的拼命三郎,很大一部分都是靠演精神病和同性恋成功上位。不可否认一些角色不动声色就可以诠释得很好,但问题是,你这样拿不着奖啊。就说今年吧,《内布拉斯加》77岁高龄的邓恩老爷子、《华尔街之狼》万年陪跑小李子,都奉献了他们从影以来最精彩的表演,但比起马修•麦康纳这厮不要命地瘦成皮包骨,也就成了浮云。各位评委们,演员本来就是高危行业,你们这样选很折人寿命的好不好!
Yes!迷影心生(微博活跃影迷):让我回答这个问题,真是巧,因为当我看完《华尔街之狼》后,写的第一句话就是:想拿影帝影后吗?去演奇葩、二货、神经病吧!这当然不是单说给这一部的,单就今年的颁奖季来看,也基本是这样,比如凯特•布兰切特、乔纳•希尔、迈克尔•法斯宾德、梅丽尔•斯特里普等。虽是夸张的玩笑,但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不一定受苦扒层皮,但一定要够放纵,毁得越彻底,就越招奖项待见。
No.7 叫你玩小众文艺范! 《醉乡民谣》没戏了吧?
【背景】科恩兄弟的新片《醉乡民谣》在文艺青年中间掀起了一股小风暴,这部讲述60年代格林尼治民谣歌手故事、男一号不是什么明星大腕、情节不咸不淡不痛不痒的电影让小清新一族激动得热泪盈眶。影片在戛纳获得3.3分的场刊成绩,最终捧得评审团大奖,均紧随《阿黛尔的生活》之后,脚踩《天注定》之上。然而到了奥斯卡这里,“老白男”们根本不吃这一套,重要奖项全部缺席,获奖几率微乎其微。
Yes!Torovandarko(影迷,制片人):可能很多人会怪责《醉乡民谣》北美发行商CBS FILMS的不作为,但《醉乡民谣》的确是今年奥斯卡热门中最不“奥斯卡”的一部,甚至比黑白的《内布拉斯加》都还要“冷”。它的问题是太“欧洲”了,说了一个过于专注于人物状态而没有发展和结局的故事,它不像《菲洛梅娜》、《内布拉斯加》那样让人Feel Good,也不是像《为奴十二载》那样的厚重题材,对于好莱坞来说,它太不主流了。
No.8 没觉得《美国骗局》好看啊,导演是关系户吧?
【背景】《美国骗局》12月20号才上映,赶了个末班车。一般来说,要不是对自己的票房和口碑有百分百的信任,是绝对不敢往圣诞档上搁的。年末票房争夺多惨烈啊,而且万一口碑下滑,见风使舵的奥斯卡评委们肯定就跑了。今年的《美国骗局》上映后,却呈现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架势,在颁奖季里横冲直撞,将此前《地心引力》和《为奴十二载》苦苦积攒多月的优势一扫而光。从观众评价来看,这部洗剪吹大片也就是个中等水平,所谓反转也无甚惊喜。而且导演最近几年上榜率很高啊,把机会让给别人嘛。
Yes!桃桃林林小淘淘(影评人):导演大卫一直是学院的老朋友。跟选举一样,竞争奥斯卡也要有宣传和营销。毕竟评委都很忙,没时间看那么多电影,哪个电影曝光率更高,风评更好,最终获得奥斯卡的几率也会相应提升。韦恩斯坦丰富的奥斯卡经验已经帮助大卫的奥斯卡征途铺平了道路。经过《斗士》与《乌云背后的幸福线》之后,大卫成为学院格外推崇的导演之一,有他的片子,首先要优先考虑。
《美国骗局》并非政治惊悚剧,而是一部贴着大卫•欧•拉塞尔标签的反类型影片。神经质的角色,耀眼的群戏……什么样的演员最容易获得学院亲睐并提名奥斯卡呢?除了名人传记之外,神经质或性格有缺陷的角色从来都是热门。所以,当大卫•欧•拉塞尔把自己满满神经质人群的影片送给奥斯卡的时候,学院不还几个提名显然就说不过去了。
No.9 又见黑奴! 《为奴十二载》就是传说中的“主旋律”?
【背景】黑奴题材,或者扩大点说,黑人题材电影在奥斯卡提名名单中是常客。比如2013年就有《林肯》和《被解放的姜戈》,《南国野兽》关注的也是黑人生存状况;往前数,2012年也有《帮助》。今年《为奴十二载》再次代表“黑势力”成为最有希望夺得最佳影片奖的种子选手,上一回获得此等荣誉的是2006年奥斯卡上的《撞车》。种族平等算是美国主旋律吧?就像昆汀跟麦奎因说黑奴电影可以有很多,是不是拍这类拿奖几率会更大一些?
No!云中(影评人):《为奴十二载》在气质上,与奥斯卡以往的获奖影片是不大相同的。我们评论一部电影,不能只盯着故事本身来看,导演手法、影片风格也是一个重要考察元素。《为奴》在电影语言上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一系列直面暴力的长镜头,执导风格简直可以用冷酷来形容,达到“精神抽打”观众的效果。而且整个故事非常压抑,一直到最后也没有“沉冤得雪”的感觉,带来的观感并不是爽快的,也与大多数得奖影片有差异。你可以把《为奴》的故事当成是“命题”,但导演作出的文章却不是一篇标准的“命题作文”。在我看来,《为奴》达到的水准比近几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都要强。(何小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