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贵高原与西藏高原是中国山歌的一大宝库,如四川南部的神歌、贵州山歌、云南风庆调子、弥渡山歌、藏族山歌、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布依族小歌。音乐特性一方面保存自由、舒展的山野气息,又蕴藏清纯、明亮之风,更有“多声部民歌”的特色...
西南少数民族音乐之旅
云贵高原与西藏高原是中国山歌的一大宝库,如四川南部的神歌、贵州山歌、云南风庆调子、弥渡山歌、藏族山歌、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布依族小歌。音乐特性一方面保存自由、舒展的山野气息,又蕴藏清纯、明亮之风,更有“多声部民歌”的特色...
多声部民间歌曲
多声部民间歌曲,指一对或一组歌手同时唱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的民歌,有人称其为“二声部民歌”“复音民歌”。民间则有“双音”“双声”“公母声”等俗称。很久以来,人们以为中国的民间声乐作品中没有“复音”现象存在。直到本世纪40年代末,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家在采录民间音乐的过程中陆续发见了大量的这类民歌,才扭转了世人的看法。事实上,某些历史文献早有记载,如广西《三江县志》云:侗人唱法尤有效……按组互和,而以喉音佳者唱反音,众声高而独低之,以抑扬其音,殊为动听。类似的文字描述还有不少,说明以“多”声形态唱歌,一向是这一地带的一种传统。
中国多声部民歌的分布,主要集中于西南和南方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即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福建、台湾等省的壮、侗、苗、瑶、布依、毛南、么 老、佤、傈僳、纳西、景颇、 彝、高山各族以及北方的蒙古族等。汉族地区的某些劳动号子由于领、合声部的交错而构成的多声现象,也可以划归于此类。少数民族地区的多声部民歌常常在一些祭祀礼仪、节日歌舞及民间歌会活动中传唱,如侗族的“大歌”“拦路歌”“耶”“喉路”“嘎哨”,布依族的“大歌”“小歌”,苗族的“赛咳”,土家族的“哭嫁歌”,瑶族的“蝴蝶歌”“勒勒嘿”,壮、毛南族的“欢”“比”,佤族的“玩调”,畲族的“双音”,高山族的“酒歌”“丧葬歌”“祭祀歌”,傈僳族的“木刮基”“优叶”“摆时”,彝族的“丫腔”,纳西族的“窝热热”,蒙古族的“潮尔”等。另一部分多声部民歌则主要是在生产劳动中传唱的号子,如东北的“林区号子”,四川的“川江船夫号子”,台湾高山族的“除草歌”,云南景颇族的“舂米歌”等。
中国多声部民歌的织体结构即声部的结合方式有多种样态,归纳起来,共有以下五种:
1、轮唱织体,即高、低声部依次先后进入,构成纵向迭置关系。上述佤族的“玩调”、景颇族的“舂米歌”属此类。
2、模仿织体,即低声部以自由模仿上声部的旋律而构成双声的迭置。如壮族的“呵呃”“啦了啦”,侗族的“嘎哨”“喉路”。
3、持续或固定低音织体,低声部采用陪衬性持续长音、节奏型持续音或固定旋律音型与上声部相并置对比,两声部一“动”一“静”,相得益彰,融为一体。如侗族的“叙事”大歌和“声音”大歌,纳西族的“窝热热”等。
4、支声性织体,一种旋律声部与在它的基础上作装饰性的变化而形成的新声部相互结合所构成的织体。它的主要特征是主调鲜明突出,支声仅起陪衬作用。如壮族的“上甲山歌”“南北路山歌”,瑶族的“蝴蝶歌”等。
5、和声或对位织体,高低两声部各有自己的旋律进行状态,因此两声部处于同样的地位,但有时同步有时又交错进行,体现出很浓厚的和声性色彩。如傈僳族的“木刮基”“摆时”,高山族的“丰收祭祀歌”等。
上述各织体的声部结合,大多采用密集的同度、大二度、大小三度、四度、五度等音程。其中最有特点的是大二度音程的广泛运用。它频频出现于许多民族的多声部民歌中,并不是偶然为之,而是经过长期歌唱实践的自觉选择。它所独具的色彩,已成为中国多声部民歌的最鲜明的特征。
白族民歌
白族的民间歌唱艺术也具有的水平。在白族民间,既流传着大量的山歌、小调,也有各种体裁、形式的叙事歌曲。歌词大都有较严格的句式、格律,尤以“山花诗”体歌词占有较为突出的地位。
在白族民歌中,最受群众喜爱而又流传最广的当属“白族调”,其中又以大理、剑川和洱源西山“白族调”最有代表性。这类民歌多在山野、田间演唱,既可伴随栽秧、打柴、放牧等生产活动,亦可用于男女相互倾诉爱情,并大都节奏自由、曲调悠扬、气质粗放,有着浓郁的山野风味,故属山歌类民歌。而其中的剑川“白族调”,又常在三弦的伴奏下,用以演唱长篇叙事诗,故又具有叙事歌曲的特点。
主要流行于剑川的“泥鳅调”属于较古老的小调类白族民歌。全曲高吟低唱,起伏跌宕,再贯穿以紧迫急促的三弦伴奏,抒发了波翻浪滚、难以遏制的愤懑之情,流分体现了白族人民反抗压迫的传统战斗精神。其他如“麻雀调”之类的白族小调,则活泼轻快,幽默风趣,亦颇受群众喜爱。
在白族民间,还流传着几种叙事性的演唱形式,一是洱源西山区和剑川东山区的《打歌调》,二是《青姑娘》,三是《大帛曲》,四是《本子曲》。《打歌调》虽在“打歌”这一歌舞活动中演唱,而演唱者只歌不舞。《青姑娘》则以组歌形式,咏唱了青姑娘的悲惨命运,是一首深深打动人心的反封建悲歌。《大帛曲》亦名《花柳曲》,专在白族传统风习“绕三灵”中演唱。《本子曲》的演唱形式主要流行于剑川,大都以单一的曲调演唱长篇叙事诗。这些演唱形式运用的曲调均属叙事性歌曲。而《本子曲》则初具曲艺形式的特点。
因白族接受汉文化较早,故白族民歌中亦有不少白族化了的汉族民歌,白族群众惯称这为“汉调”。如“邓川汉调”既属有一定白族特色的汉族民歌,而又在白族地区早已广为流传,深爱白族人民喜爱。
彝族民歌
彝族民歌多姿多彩,不同地区、不同支系的彝族民歌具有各不相同的特色。各地区、各支系的彝族民歌有各不相同的品种,而概括起来,则大体上可分为叙事歌、山歌、情歌、舞蹈歌和儿歌等几大类。
叙事歌大都属于风俗性的彝族民歌,既可用以演唱有关创世造物、民族历史,又可用于祭龙、祭山等礼仪活动。总的来说,这类民歌都有较强的宣叙性,故一般结构短小,音域不宽、旋律变化也不太大。
山歌类民歌大都具有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旋律起伏跳荡的特点,且有的曲体结构相当复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红河江内彝族的“四大腔”(即海菜腔、山药腔、五山腔和四腔),属四种结构长大的套曲式山歌。这类结构复杂、篇幅长大的山歌,在我国民歌中亦为罕见。此外,彝族山歌的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有独唱、对唱、重唱和一唱众和、或在同一首山歌中,几种演唱形式兼而有之。
在彝族民歌中,表现爱情的很多,而有的民歌则专用于男女社交这一特定场合。如红河州的彝族有一种叫做“吃火草烟”的传统习俗,就是一种专门的社交活动。在这种场合,成对的男女青年,可以尽情对答酬唱。通常以对唱为主;对唱告一段落,再接以齐唱或集体应和。用于这种场合的民歌都以小嗓轻声吟唱,旋律委婉动听。歌词多为即兴创作、也有成套传统唱词,并大都朴素自然,形象生动。
民间歌舞活动,是彝族人民传统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通常叫做“打歌”、“跌脚”、“跳乐”,又因伴奏乐器不同而称为“跳芦笙”或“三步弦”、“杂弦”等。这些歌舞大都属于载歌载舞形式。有的彝族民间歌舞活动常按一定顺序变化各种舞蹈,天长日久,即形成按一定传统程式构成的组舞。这些舞蹈歌曲也常可离开舞蹈单独演唱。凡属舞蹈歌,大都节奏鲜明、音调明快。
在彝族民歌中,儿歌极为丰富。在过去孩子没有条件上学的年代,这些儿歌就成为孩子们传授简单的生活、生产知识的教科书。内容带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语言生动风趣,曲调活泼简练。演唱时常成群结队地进行,手牵着手,左摇右晃,十分天真自得。
傣族民歌
傣族民歌大都具有坝区民歌的特点,以优美抒情见长,较少激昂高亢之调,并因傣语声调富于抑扬变化,以优美抒情见长,较大的影响,从而具有歌唱与朗诵性相结合的特点。此外由于歌词句式长短不拘,因而傣族民歌很少有整齐方正的结构。不同支系,不同地区的傣族又具有各自的地方物色和个性,品种亦大不相同。其中,以德宏州一带的傣族民歌最为丰富多采。
傣族民歌较难按统一的体载划分类别,如按不同的演唱场合及应用范围,则大致可以分这在野外田间演唱者,在集体歌舞活动中演唱者,用于谈情说爱者,用于民间风俗性活动中者,用于礼神拜佛者以及用于咏哇情书、诗篇诸类。
属于在野外田间传唱的傣族民歌,本民族也惯称山歌,表现内容十分广泛。其旋律大都具有坝区山歌悠扬舒缓的特点,却很少用漫长的引腔、拖腔。流行于不同的地区者常以不同的地名称呼,如德宏州即有芒市山歌、盈江山歌、梁河山歌、陇川山歌、瑞丽山歌等区别。
在歌舞活动中演唱的傣族民歌,又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系载歌载舞形式,边跳边唱,另一类则由歌手领唱,告一段落后,再接以集体舞蹈。前者大都属于分节歌,按大体相同的旋律反复演唱,并多节奏鲜明;而后者则因不受舞蹈局限而即兴演唱,并具有较强的宣叙性特征。
在傣族男女青年爱情生活中,大都有“串姑娘”的传统,并大都在劳动之余的夜间进行。这时,歌唱就成了表达爱情的重要手段。这些歌,各地都通称为情歌或情歌调。有的就是平常在野外唱的山歌。而德宏州的男青年则擅于 琴等民间乐器,边弹边唱,尽情倾诉心的思念和爱幕,这类民歌大都轻声吟唱,格调缠绵委婉。
在傣族人民各种传统风习活动或礼神拜佛中,都离不开歌唱。如德宏州结婚请客即唱“请客调”,金平饮宴时则唱“酒歌”。其他如“跳柳神”以及祭坝神、坝鬼等都有专用的调子。至于“念经调”、“赕花调”、“净水调”、“受戒调”等则由佛教的善男信女演唱。
在傣族民歌中,有不少富于朗诵性,以叙事见长。许多傣族长诗,就是由叫做“赞哈”的傣族歌手世代传唱作品。各地傣族都有这一类的演唱活动,通常统称这类民歌为叙事唱。这类民歌大都具有口语化并善于适应情节发展和情绪变化的特点。 苗族歌乐
苗族飞歌,苗语称为“HXak Yangt”,是青年男女隔山隔水的情况下,为互表诚意,邀约游方而放声抒怀的一种情歌。在迎送客人和宴酣时,有时也用飞歌。飞歌曲调有挂丁、凯棠、湾水三种。
挂丁飞歌流行于巴拉河流域(小甜瓜外婆家——摆底),四声微调式民歌,性格刚健,爽朗、热情、奔放。
凯棠飞歌主要流行于凯棠、翁项、地午一带,属四声音阶羽调式民歌,用大体相同的一个旋律,两个声部一先一后出现,摹仿式二部重唱、合唱。高音区放在任意延长位置,高昂明亮,开朗激扬。
湾水飞歌,流行于清水江以北的湾水、万潮、炉山一带,属四音阶宫调式民歌。旋律进行连续四度、五度大跳,音型贯穿全曲。乐曲终止音低。
苗族情歌,苗语称HXak Yex Fangb,四声音阶微低式,终止音拖腔,强弱起伏,低回婉转,抒情揉合。多数为独唱和二人合唱,少数为对唱。
苗族声乐有酒歌曲调、大歌曲调、飞歌曲调、情歌曲调和丧歌曲调等。 酒歌 声调柔和,拍节分明,抒情气氛浓。一般是主宾二重对唱,也有混声合唱。 大歌 声调高亢明快、豪迈奔放,嘹亮。大歌于夜间进行,主宾二重对唱,声响传至三、五里。 飞歌 声音高亢、明快、奔放,多用假声高歌。多为青年男女游方道别后隔山对唱,或劳作间隙隔河对唱。 情歌曲 旋律优美、婉转动听,抒情浓郁。多为低声对唱,也有二重唱或混声合唱。 丧歌曲 曲调悲戚,内容凄切感人,为妇女独唱。 芦笙歌 传统曲调为舞曲,代歌曲、问询曲。舞曲又分踩舞曲和赛舞曲。踩舞曲典雅、庄重,声音浑厚、婉转柔和,多带尾声,五人吹奏,吹奏时有姑娘结伴踩芦笙;赛舞 曲调节奏轻快,抑扬顿挫,声音明快、清脆,于比赛时吹奏。有独吹、二人吹和四人吹奏。 木叶曲 内容多为抒情,声音尖,清新,旋律婉转悦耳,多为单人吹或双人吹。 器 乐 苗族主要的器乐芦笙,另有木鼓、铜鼓、唢呐、箫、笛。 每排芦笙为五支,以竹为料,长短不一,音阶高低不一。
侗族大歌
侗族是音乐的民族。节庆日以歌相贺;男女相恋,以歌为媒;生产生活,以歌传言;丧葬祭祀,以歌当哭;传承历史,以歌还说。可说是无事不歌,无处不歌,无人不歌。善歌者人皆重之。侗歌种类繁多,以内容分,有古歌、情歌、知识歌、劝世歌、悲歌、颂歌、礼貌歌、说理歌八种;以演唱形式分,有大歌、踩堂歌、琵琶歌、牛腿琴歌、河歌、山歌、拉山长号、祭祀歌等。就艺术价值、特色而言,首推大歌。因为大歌内容广泛,且具有其他民族所不备的多声部合唱的特色。
大歌,侗歌称 “嘎老”,主要流行于贵州黎平、格江、从江及其与广西三江交界地区。冯祖贻、潘年英等著《侗族文化》说大歌的演唱技艺和音律,与一般合唱不同,是一种一领众和,分高低声部谐唱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范畴。演唱时,多为先领唱一两句,然后众人随声合唱。大歌的主要特色在于合声,其合声有和声的成分,也有对位的成分。从音程看,有大三度、大小三度(以小三度为主),也有纯四度、纯五度,偶而也有大六度和小七度之分。黎平肇兴、皮林、岩洞、洞口和从江龙图、贯洞、增冲、信地等侗文化中心区的歌,基本上是二部合声,但也有少量的三部和四部合声。各部旋律不同,主旋律在低音部,高声部多为派生旋律。如此复杂的和声音乐,不要说中国传统音乐所未有,即西方也是近代才出现。正因为大歌有如此复杂的复调及和声,才产生悠扬洪亮、开阔畅朗的效果,其宽广的音域,复杂多变的音色,缓急有序的节奏,和谐完美的和音,给人们充分的美的享受。
大歌种类亦复不少。一曰鼓楼大歌,侗语称“嘎得楼”。此类大歌内容多抒情,男女对唱。地点多在鼓楼,场合多是“月也”,即集体社交。二曰谐声大歌,此类大歌歌词较短,无深意,调多为模仿虫鸣鸟叫,声音多变,基本上是一首词一个曲调。此类歌一般穿插在鼓楼大歌中。能起到调节气氛、活跃场面的作用。三曰叙事大歌,此类歌较长,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著名的叙事大歌有《珠郎娘美》、《莽岁流美》、《元东》等。是歌队走客,应主人邀而唱。四曰礼俗大歌,是正二月间祭祖母神时,手拉手或手搭肩踩堂所唱,较庄严。另一种是外寨客人来,主人拦路时唱,则活泼、轻快。五曰童声大歌,系儿童游戏时所唱。歌词简短,节奏明快,曲调欢畅。六曰戏曲大歌,侗戏开场和结束时齐唱。
唱大歌的主要场合是 “月也”,即青年男女集体走村串寨的传统习俗。客人来到,主寨青年人以农具等塞路,并牵手以阻。客人须唱礼俗大歌数首方可入寨。宴饮毕,生炭火于鼓楼,主客歌队由歌师带颁,圈火对唱。各显本领,力求胜过对方。一夜高潮迭起,气氛热烈。至长者出面相劝乃止。
唱大歌须由歌师传授经长期训练方可。侗人自幼学歌,至青壮年技艺成熟,熟记了传统曲目唱段,又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才能出寨作客比赛。歌师是歌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又是歌队的教练和导演。他们须具备如下条件:一是优秀歌手,经验丰富,技艺高超,嗓音过人;二是精通各种曲调和唱法,掌握大量曲目和唱段,并能创作和编写歌曲熟练掌握各种乐器演奏技法;二是作风正派,处事公道,循循善诱,堪为师表。可见成为一名歌师并非易事。歌师是本寨甚至本地区最有民族文化知识的人,享有很高的声望。他们实际上是侗文化的传薪者。 壮家民歌
江水澄澄江月明,江上徐徐紫气生。绕江瑞鹤鸣,满江咏唱声。
--凭栏人(壮族)
壮族离不开歌,他们用歌进行交往,用歌来表达感情。生活中处处有歌:生产唱歌,待客唱歌,谈情说爱、教育青年、表达喜悦、抒发哀思都唱歌。专业歌手唱,业余歌手唱,大姑娘小伙子唱,小孩子在山上放牛也会哼哼。
唱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独唱,合唱,对唱。独唱一般唱历史,唱生活,有专门的歌手,传统的内容,可以一直唱下去。合唱,几个人一起咏事咏物。这种合唱,一般是三四个人,以一人为主,先发声,其他人随后跟上。还有对唱,主要是男女之间交流感情。但这种对唱也多用合唱形式,一伙男的跟一伙女的对。也不像汉族民歌一首唱一首答的,可以连唱几首,对方再答。
广南壮族民歌因地域不同而有各种调子,主要有县城一带,以“阿里郎”为衬词的民歌。这种民歌的音调欢快,简洁,是广南壮族有代表性的民歌。还有八宝一带的壮族民歌,音调深沉。而流行于八达、底圩一带的壮族民歌,主要是女子唱的,音调舒缓悠长,如泣如诉,很适合独自抒发情怀。广南的壮族民歌虽然曲调各异,但优美动听,歌词很有特点。
一是内容善于铺陈。壮族民歌只要先确定一个内容,就可以随意铺陈。如表达男女情爱,不是象汉族那样通过比喻、双关等手法,集中表达爱慕之情,而是直接了当地以某个姑娘来到本寨为引子,如,“姑娘来我村,姑娘来我寨”为开端,一路唱去,然后才唱到对姑娘的爱慕之情。这种铺排的形式,能容纳的内容多,语言像讲话一样平实,易编易唱,也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二是表达形式优美,善于用起兴的手法。壮族民歌很注意用起兴的手法。如“你菜和我撒,你话和我说”,意思是我们两人一起谈心里话。
三是多用整句。壮族民歌不讲对仗,一首歌的句子,有时也不限偶数,如八宝民歌就用5句或7句,但常常有意地动用整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一个意思用两句唱出,只变换其中的个别词语。这种整句,使表达的情感丰富强烈。
四是注意音韵。广南壮族民歌的歌词不需要押韵,但比较注意音韵的和谐。主要表现在整句中,又主要在最后一个音节。一般前句是平声,后句就是仄声,或者前句是仄声,后句是平声。用这种语感,能使歌词念起来抑扬顿挫,入耳动听。
布依族小歌
流行于侗族、布依族地区的民歌。侗语又称为"嘎拉"。布依族小歌,大多是独唱,或青年男女在室内的轻歌漫唱,曲调自 由、灵活。布依族小歌是二声部民歌,一般是四句一首。曲调柔和,婉转,多用于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