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没去看《迈阿密风云》,但我准备去看。我说“准备”,意思很狡猾:一来我知道在这部片子里咱家的影星巩俐担当女一号;二来在引进大片开始被数量限定的语境中,能在咱家影院与世界同步观赏的片子已经不多。
关于《迈阿密风云》,影评家卫西谛的评价说:“男人与男人之间的对手戏是迈克尔·曼电影的灵魂。”他尤其擅长“在灯火连片的画面里捕捉人物内心深处的孤独。那种对
男性特有的深沉和落寞的描写,以及伤感的宿命论,很能打动人。”
卫西谛的这段话让我歪想到在当下的公众生活中彼此不断较劲不少“男性”新闻人物:比如潘石屹,比如任志强,比如胡文彬,比如刘心武……如果我们用迈克尔·曼式的思维去揣摩他们一如既往的工作豪情,他们之间那些无休无止的较劲其实愚蠢之至?当然,也正是这种狭隘、愚蠢的“较劲”让旁观的艺术家们灵感泉涌,发现并再现出更多人性的软肋。
不过,尽管我对红星巩俐、导演迈克尔·曼有着隆重的期许,尽管《迈阿密风云》在美国上映伊始票房全面飘红,但对于该片、对于该片女一号巩俐,美国影评界苛责如云,其焦点所在,不是巩俐的演技,而是她的英语口语。
美国《娱乐周刊》的一则评论说:“一旦你忽视了巩俐那奇怪的英语,她的刚烈和法瑞尔的性感擦出了火花。”相比如上委婉限定、谨慎赞美,《多伦多星报》的发言就非常直白:“巩俐扮演的女一号看起来非常精致,听起来非常痛苦,她跟男主角的危险恋情为导演提供了最惊情的画面和缺乏连贯性的戏剧性。”
有关于此,《芝加哥太阳报》的意见是:“伊莎贝拉由中国巨星巩俐扮演,她挣扎地念着,尽管是高贵的挣扎,但有时你完全听不懂她在说什么。”
甚至那些对巩俐英语口语持理解、宽容态度的评论家,在表扬巩俐富于激情的表演时,也会捎上一个小小的、实事求是的后缀。美国影评家安德鲁萨里斯撰文盛赞巩俐在该片特写镜头里的“准确”与“激情”,但他捎带说的一句话是:“英语差点儿又何妨?”
从小学到中学,我一直被发小们讥讽为“假积极”。.从语文上看,“假积极”这个语词早被废弃不用。所谓“假积极”,其实就是今天的熟词“拍马屁”,没事儿踪着老师转,帮老师干着干那。在今天的网络语文里,它已被很多公司政治研究者缩写为“PMPMP”,意为“拼命拍马屁”。
由于一直热衷“PMPMP”,每学期期中、期末都会主动帮老师在“学生手册”上誊写操行评语的我很早就对“评语语文”深有心得——比如,我注意到,无论在哪种“操行评语”里,最恐怖的一个语词就是“但是”:在“但是”这个转折词后面跟着的,不是缺点,也是恶习。我至今记得我在学生时代始终跟着我的那个“但是”。
由此我想,巩俐以及巩俐的英语今天遭遇的情形与我学生时代遭遇的无数“但是”大抵相同。势利眼是人性的弱点乃至痼疾啊。既然当年我的班主任可以在我一年又一年的“操行评语”栏里矢志不渝地在“但是”后面写上“希望注意克服骄傲自满情绪”,我们也就无须奢望美国的影评人会在欣赏巩俐的口语时既客观,又宽容。势利眼也病。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