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刚刚结束的金鹰电视节上,去年备受追捧的电视剧《士兵突击()》(blog)收获颇丰,获得“最佳导演”和“观众最喜爱的男演员”两个重量级奖项。而这个团队日前也刚完成新剧《我的团长我的团》的拍摄。《士兵突击》赚尽口碑却没赚到钱,《团长》的拍摄过程中遭受两次安全事故,在电视圈摸爬滚打24年、以执导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成名的康洪雷导演感叹:如果没有获得这个最佳导演奖,我就要回内蒙古放羊了!
关注电视的人,多半会为康洪雷叫屈。他第一部独立执导的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大获好评,之后的《青衣》也没少赚口碑,一部《士兵突击》更是将他推向中国顶级电视剧导演的行列。然而,这么多年,在大大小小的电视节上,他从来没有获过最佳导演奖。《激情燃烧的岁月》曾经卖过一集1000元,差点血本无归;《士兵突击》首轮播出不被看好,火了以后却错过卖片时机……如此优秀的导演,在北京连房子也买不起。当然,现在他的《团长》已经成为香饽饽,已有9家电视台购买播出权,每集价格过百万,康洪雷的个人命运也将发生重大转折。有人认为,康洪雷的曲折经历是中国电视剧生态中的一个典型样本,可以称之为“康洪雷现象”。这不仅和电视剧的营销策略有关,也跟我们目前滞后的评价机制有关……
记者观察:
收视率高却赚不到钱—— 为什么康洪雷成了“现象”?
对于外界“票房毒药”的称呼,康洪雷完全不能认同:我拍的电视剧收视率都很高,怎么能说是票房毒药?可是他的高收视对于制片方来说,在当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他们并没因此赚到钱,甚至成本也很难收回。这种“康洪雷现象”,恐怕很多影视制片公司都遭遇过。
电视剧的发行是制片方、购片方和电视观众三方的博弈游戏。然而,在博弈过程中,电视台所代表的购片方占有一定的垄断地位,也承担一定的风险。一方面,购片方掌握着电视剧的生杀大权,甚至决定着电视剧的赢利,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这个问题:目前国内每年电视剧的产量超过13000集,其中能在电视台播出的有7000集左右,剩下的6000集根本无法和观众见面;而在播出的电视剧中,赢利的只有两成左右,约一半亏损。另一方面,观众只能通过滞后的反馈来回答购片方,他们是否喜爱这部片子。而这时的反馈已经不能扭转电视剧赢利或者亏损的命运了。正因为这种制片方与电视观众之间的脱节和断层,才有了一个畸形的产物——电视剧受欢迎但收不回成本。
作为备受埋怨的一方,电视台的购买人员也有自己的苦衷。他们不可能洞悉中国10亿电视观众在想什么,他们的职责是确定最可能受欢迎的电视剧。当这种职责碰上了《士兵突击》这种没大明星、没大场面、没恩怨情仇的“三无产品”时,让他们选择用100万购进一集,答案当然是“不可能”。即使它是一个新的类型,一个值得关注的新的类型。因为一般来说,大导演、大明星、大制作的戏还是最保险的。在电视界,谁也不会拿“新锐”、“实验”这样的词来宣传自己,这意味着没名气,也意味着没机会。这种购片惯性,直接导致了电视剧制作的雷同和跟风。
还有一个因素可能影响购片人的判断,那就是购买和播出的时间差。一部电视剧从购买回来到播出,有时候要经历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谁能担保观众保持同样的收视趣味?电视剧的红与不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当时的心理状态和整个社会的状态。“许三多”这个人物的走红,很大原因是人们想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寻找一种单纯的力量。但是,如果不是在这个时代,“许三多”还能发挥出他独特的魅力吗?显然谁也不敢打包票。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