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缺席的听风者 文艺评论者失职

2014年03月12日07:30  新闻晨报

  键盘、手机弹指间,资讯变幻得比风快,断言翻覆得比云多。若能在漫天云彩中,为其中某朵稍作留意,就能深切体会,为什么说“时间是最好的舞台”。

  比如,就一个春节的光景,之前舆论在分析 “票房三年首次缩水”、“贺岁档降温”;之后是《大闹天宫》、《爸爸去哪儿》双核驱动,票房、上座率等破纪录,舆论又称“贺岁档人气旺”。再比如,美剧《纸牌屋》、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把国产剧衬得灰头土脸,在大夸别人的同时,舆论把国产剧拉出来痛扁成 “烂剧”、“雷剧”,一副怒其不争的姿态,“看看人家,什么都好;再看你,哎,像什么话。 ”浑然忘记就在不久前,我们还是有《甄传》这样的优秀剧目扬威海外的。

  在这些不堪一击的舆论中,号称专家的文艺评论起着顺应时势的作用。有时候,我奇怪,那些左右都能分析的专家以及“非此即彼,厚此薄彼”的舆论,怎么会那么快就忘记刚刚说过的话,然后言之凿凿地说出另外一番话。难道他们真以为自己就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评论的波心,“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但是,白纸黑字、红口白牙的话,怎么可能那么容易消失得像从未出现过一样,徒留像我一样总爱探个究竟的人,陷入迷茫。

  就拿国产剧的创作水平来说,不少评论说的“水准低”是站不住脚的,平心而论,远如《红楼梦》不去说,国产剧这些年还是依次出现了《雍正王朝》、《潜伏》、《甄传》等好剧,制作并不差,也曾远销海外。另一种声音,是说国产剧以家庭主妇为主力观众群,太过于家长里短,但那些受欢迎的韩剧,讲的其实也是家庭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偶像剧狗血起来,不是失忆就是绝症,更经不起推敲。作为电视人,张国立说,我们的创作环境不可能允许拍出《纸牌屋》;赵宝刚说,他要是拍《来自星星的你》,肯定会被大家骂,“韩国人拍,你们就不骂”。无能不能怨社会,这些话当然是带着撒娇的自我开脱的自辩,但也不可否认有一定道理。

  正儿八经的评论最终大部分沦为谈资,利益纠葛,轻下断言,流于表面,随波逐流,于创作无益,于趋势失察,风来云往不留痕迹。说起来,不能不说是当下文艺评论的失职。还是以美剧《纸牌屋》、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来说事。我曾想过,这两部“外来剧”,都是以网络剧的形式在中国流行起来的,是不是从“互联网时代的电视剧制作”的角度来分析更合适些?与其说国产剧不行,不如说我国电视剧制作者没能跟上互联网时代大潮?而美剧高水平背后,是美国大批人才从电影流向电视剧领域,这对我国影视业有何启发?另外,《来自星星的你》在韩国未见得如此流行,是否它在文化输出上更具优势,而我国很多影视剧再香也难出墙?

  以上种种,我无比期待术业专攻的文艺评论家能满足我等的好奇心,并在观摩了各派剑法后启发出相应“破敌术”。风云瞬息万变,观者纷纭嘈杂,我觉得,总该有一批“听风者”,能够以其冷静、专注、专业等,在呼啸声中抓住密码。文艺评论者当担起“听风者”之责,只是,很遗憾,他们缺席了。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