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伊夫
在经历了多年门庭冷落的尴尬之后,今年的“金鹰奖”投票终于不再寂寞。据报道“比去年三种方式(电话、信函和网络)投票数的总和183万张多出一大截,仅网络投票数就高达300多万张。”
尽管这“高达”的选票对于一个13亿人口大国不过是沧海一粟,但与往年持续低迷的投票相比,今年真让“金鹰奖”组委会喜上眉梢,值得庆贺一番。不过,组委会的领导们没有弹冠相庆,因为他们面临一个恼人的问题——高达50万张假票!
假票,在今天名目繁多的金、银奖里早已是司空见惯的重要成员。不知从何时起,假票就伴生在几乎每个电影节和电视节的评选活动之中,像阴魂一样挥之不去。于是,“打假”也就成了各式各样影视节组委会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
90年代初,当《大众电影》的“金鸡奖”女主角被指控私下套购选票时,影视圈一片哗然。那时,为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新闻界对此几乎一言不发,但社会上却闹得沸沸扬扬。从此“金鸡奖”声誉一落千丈,选票大跌,犹如今日南京的“冠生园”月饼。后来,选民把失望和沮丧又波及到其他电影、电视的各类大奖上。越来越多的金奖与越来越少的选票所形成的巨大反差,成为20世纪最后十年中国影视界一道独特而难忘的风景。
根据以往揭开的谜底,造假者肯定是当届“金鹰奖”备选作品的主创人员或相关人员。随着娱乐报道的空前繁荣,于是,几乎年年隆重闭幕的颁奖大会后,都会持续一段儿时间揭露内幕或黑幕。老百姓渐渐地明白了其中奥妙,索性离它远去。
然而,如今造假家族又发现了新成员——“还有一部分人是故意捣乱,想搞臭金鹰奖”据说这是业内人士“指出”的。这个新发现颇有些耐人寻味,是“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还是“亡我之心不死的反动派”?
众所周知,“作假者的手法其实并不是很高明,”纯属小儿科一类伎俩。要想“不遗余力”地追查这些兴风作浪的阶级敌人并不困难,困难的是,要想让“金鹰奖”从此摆脱困扰,恢复它的尊严、声誉和含金量,绝不是靠“坏人抓住了,生产上去了”这个简单公式可以迎刃而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