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课程》:横空出世大难题

2013年02月16日19:35  新浪娱乐 微博
《和谐课程》剧照 《和谐课程》剧照

  众所周知,电影节是一场盛会,主办方是电影节组委会,主要的参与者是评委,记者和影评人。评委的工作是选出最好的电影并颁发奖项;记者的工作是参加新闻发布会;影评人的工作是评论电影。大家各干各的,有条不紊。不过在倒数第二天,也就是情人节当天只安排了一部竞赛片的放映:哈萨克斯坦导演埃米尔·拜加津(Emir Baigazin)的《和谐课程》。此片虽然观影人次不高,但是放映效果犹如横空出世,给所有参与电影节的人出了一个大难题。

  片子放完了。走进电影宫,随便走上去问一个人:《和谐课程》怎么样?五个人里有四个人说:放映时间太早了,我没看。第五个人会告诉你:这部电影好到极点。

  以王家卫为主席的评委会要选择一部最好的电影,颁给这部电影金熊奖,然后评出最佳导演,最佳演员和最佳编剧。问题在于,《和谐课程》是一部处女作。把象征着柏林电影节最高荣誉的金熊奖颁给一部处女作,是非常需要勇气的。更成问题的是,电影的几位主演都是非职业的演员,14岁的男主演是一个在孤儿院长大的孤儿,但是他们给出了所有竞赛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表演。导演对于剧本和拍摄的掌控力一流,完成度在所有竞赛片中不能不算是最高的。既然如此,金熊、导演、演员、编剧,究竟应该给它哪一个呢?

  本片乍一看似乎涉及了很多事情:孤僻的天才科学小少年,学校里一堂又一堂的课程,学校里劫钱的小混混,等等。记者们打算针对这些元素,对导演进行提问,比如:影片想要表现这个少年的什么性格?哈萨克斯坦的中学就是这样的?您如何看待校园暴力问题?等等。这样的问题被导演一一用打太极的方式旁敲侧击地回答,因为导演根本就没想把精力放在任何一个所谓的主题上。这部电影是在假借这些主题来创造一种观感,拼成一道冷酷的形式主义大餐。别人把这些元素放在同一部电影里,充其量是一部控诉式的现实主义电影。然而在《和谐课程》里,独特的镜头组合方式和沉静的表演,产生一种异样的情感。

  一般情况下,影评的作用是拎清一部电影的主线和脉络,解释电影的优点和缺点,给读者提供尽量多的信息和不同的视角,更好地理解电影。但是本片的评论很难写,因为本片的脉络是拎不清的。导演不想评论这个故事,他只想表现。这种表现的方法是综合性的,包括剧作,镜头,表演等等元素在内,以一个不普通的讲故事的套路来表现,最后再来一个超现实的结尾。拎清任何一种情感,抑或说明白任何一条故事线索,升华出任何一种所谓中心思想,都是对本片的误读。任何仅仅使用文字来复述桥段,希望重现电影观感的尝试,都将是徒劳的,因为电影的情感来源太复杂,缺少哪个组成部分都没办法还原这部经典的电影。(康一雄/文)

(责编: 大喻頭)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