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奇爱
几年前,好莱坞在匈牙利拍了一部二流电影《龙骑士》(2006),改编自青年作家克里斯托夫·保利尼的小说。保利尼毫不讳言自己对托尔金的热爱,因此《龙骑士》的成片里也就能找到大量模仿《魔戒》系列的地方:比如片中也有矮人、精灵、巫师、飞龙骑士等物种,男主角阿拉贡跟《魔戒》中刚铎国王的名字也大同小异;而在影片内容之外,此片对于山岳河流的航拍走位也偷师于《魔戒》,甚至连特效都是由维塔实验室和工业光魔联合制作。
可惜,仿制就是仿制,影片对于《魔戒》的简单模仿以及叙事上对《星战:新希望》的全盘抄袭,让它上映后恶评连连,票房稀松。片中约翰·马尔科维奇饰演的反派大Boss也曾是龙骑士,他篡夺了王位和城堡,派出半兽人去屠戮反抗者;片尾,阴谋被粉碎的他牵出自己的凶猛座驾,准备和阿拉贡决一死战,影片至此结束。
讲到这,大家都明白了,哦,这不也就是《霍比特人》故事的主干么?可是惨淡的市场反响让本应有下集的《龙骑士》没了下集,而正牌的《霍比特人》却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孰强孰弱,比一比,一目了然。
在故事上,《霍比特人》和过去的《魔戒》三部曲相比,实在没有什么新鲜的花招。主人公从夏尔人弗罗多转向他的叔叔毕尔博·巴金斯。原来他也曾经历过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旅程,这次是担任矮人团队的“飞贼”,帮助他们远去孤山下的埃尔波尔重建故国。在这个历险的过程中,《霍比特人》用丰富的内容交代了大量《魔戒》中未能阐述的细节:比如巴金斯的魔戒是从哪里得到的?矮人与精灵有着怎样的前世恩怨?还有,大家熟悉喜爱的灰袍巫师甘道夫和巴金斯伟大友谊的开端。
过去《魔戒》之所以能成为电影史最伟大的“三部曲”之一,得益于雄浑浩瀚的史诗叙事与璀璨夺目的视觉呈现两者间完美的统一。看《魔戒》的时候,即便你是最苛刻的影评人,也难挑出什么致命的硬伤:因为在彼得·杰克逊团队的打造下,影片在宏观(得益于影片史诗般的叙事长度,《魔戒》三部曲长度超过10个小时)和微观(得益于令人叹为观止的电影数字特技)都臻于完美。《霍比特人》无疑就是这种制作态度的延续,它代表着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电影特技制作水平。尤其得益于近年动态捕捉技术的快速发展,让片中的各类奇幻形象(如半兽人、石巨人,以及安迪·瑟金斯饰演的“咕噜”)的表现惟妙惟肖。假如时光倒流十年,这是无论如何也让人想象不到的。
影片最大的突破来自每秒48帧的制作工艺,对于这个新鲜事物,电影工业界、评论界尚在喋喋不休的争论之中,但彼得·杰克逊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在过去十来年的魔幻史诗片创作中,一直都是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一个引领风潮的人。虽然由于硬件的原因,这次在中国影院没法实现48帧的放映。但《霍比特人》现有的制作工艺和画面精细程度,已经足以横扫千军,让观众大饱眼福了。
除了感受最新电影科技的力量,不得不承认,“怀旧”是我看《霍比特人》更大的动因,这还是源自于《魔戒》结束后多年的期待。当你坐在影院中,目睹着与《魔戒》风格完全统一的中土文字浮现,耳庞传来霍华德·肖所创作的熟悉的主题音乐,你已经不由自主的感动了:正如《一代宗师》中有云,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看着片中矮人、精灵、打酱油的弗罗多、甘道夫、“咕噜”、巨鹰这一个个熟悉的面孔出现,就像是看到了久未见面的老朋友那般。虽然有人抱怨170分钟的片长略显冗长,但我甘愿沉浸于那个美妙瑰丽的时空中不醒。
让人感慨的是,《霍比特人》是《魔戒》系列的前传。可片中的演员们,尤其是甘道夫,却更老了。电影特技可以制造出各种令人惊奇的幻影,却无法让演员们重归青春。于是,电影院中的我们也老了十岁。看《霍比特人》,也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