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人质》:加拿大杜琪峰的半部好戏

2014年05月17日07:19  新浪娱乐 微博 收藏本文     
《人质》海报 《人质》海报

  亚美尼亚裔加拿大导演阿托姆·伊戈扬带着新作《人质》阔别6年重返戛纳。本片的制作班底基本上都是伊戈扬的长期御用,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老部下迈克尔·丹纳这次仍然操刀配乐,不过这一次丹纳已经是小金人加身,他刚刚凭借李安导演的《少年派》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人质》讲述的是一个父亲带着自己不到10岁的女儿去外卖店买吃的,父亲自己下车进店买吃的,把女儿留在车上,等他回来之后女儿已经不见了。

  从创作风格角度讲,伊戈扬堪称加拿大杜琪峰。这两位著名导演都是商业作者,二人都坚定地制作悬疑和警匪类型的商业类型片,但是二人都和各自类型片领域里的其他导演不同,他们具备强烈风格化的叙事和表演。世界上有两种影片制作和表彰体系,观众的口味似乎随之也被两极分化了:一边是鼓励商业类型片的奥斯卡,另一边是鼓励独立艺术电影的欧洲电影节。伊戈扬的电影对于奥斯卡来说太艺术,对于欧洲电影节来说又太商业,所以多年来一直处于两头不讨好的地位。

  虽然伊戈扬已经多次入围戛纳,但是因为自己的商业作者身份,他只拿过一个官方奖项。那是在1997年,他凭借《意外的春天》入围戛纳,当年的评审团主席,法国女演员伊莎贝尔·阿佳妮本打算把金棕榈给伊戈扬,但是由于她的软弱,在评审团其他成员的抗议下,她把金棕榈发给了另外2部电影,让伊戈扬屈尊评审团大奖。本片当年也入围了奥斯卡,结果和《泰坦尼克号》撞车,铩羽而归,运气总是差那么一点。

  所有爱讲故事会讲故事的导演都有一个诀窍:不把所有事情一下子全部告诉观众。伊戈扬深谙此道,他的电影几乎都是狗血悬疑故事,不过他惯用打乱时空顺序的多线叙事,每条线的情节都是连着卖几个关子才放出来。为了增加悬疑效果,他会故意把故事中的某个清白的角色渲染得疑似有罪,再给故事中的一个毫不相干的局外人安排一个不能说的秘密,故事的中心人物是一个喜欢唱歌跳舞或者热爱体育运动的养眼可爱小萝莉,这几招对于伊戈扬来说屡试不爽,让他的电影独步悬疑类型片之林。因此,伴随着伊戈扬缓慢的叙事节奏,本片表面上是一宗简单的绑架案,但是随着探员对案件的深入调查,案件背后更加令人震惊的真相慢慢浮现。

  影片的前半部分对于各个角色各怀鬼胎的心境展现得有条不紊,然而后半段绑架情节渐入佳境之后,故事的逻辑性似乎越来越难以解释清楚。自从“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这个名词在大众当中逐渐地普及,人质对绑匪产生的依赖情绪已经不足为奇。不过本片中的女孩被绑架之后,在影片后半段她的心态产生了令人震惊的转变,她的表现已经不只是依赖绑匪,已经超越了我们对于斯氏综合征的一般认知——其实伊戈扬是一个老顽童,50岁的人30岁的心,和媒体聊天的时候他总是欢声笑语。这样一个导演为何总是制作悬疑风格的电影,这次的《人质》究竟是故事逻辑有待商榷,还是独一无二地发掘出斯氏综合征更加深入的人性内核?这个问题只能留给见仁见智的观众来回答。

  (康一雄/文)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