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期望一部好的华语电影了。4月18日是我的生日,但当我听说严浩导演又拍了一部《庭院里的女人》之后,我却毫不犹豫选择了跳进下午6:00北京拥挤的车流,赶到中影影院去看试片会。
在我的第一感里,严浩是这部电影的第一亮点,因为他的《我爱厨房》给我留下了太深的印象,历历在目的画面,娓娓道来的故事,经常被我当成口头禅的台词,一切都是如此美妙。但到了中影才知道,这次的第一亮点是独立女制片人加编剧加女主角罗燕,第二亮点是原著作者赛珍珠,第三亮点是这个“国内第一个试片会”,第四亮点才是我钟爱的严浩。
饿着肚子看完了电影,我却依然不想走,因为太想在现场举办的“导演、制片、演员见面会”上说几句话了。
我的观感是什么呢?我非常想和大家交流一下,虽然我的观点可能有失偏颇:
1.严浩还是严浩。我看,就拍电影本身来说,严浩依然是我熟知的那个优秀导演,画面精致,长镜、特写都很到位,虽然偶有感觉别扭之处,但都是“瑕不掩玉”;
2.罗燕作为一个演员来说,的确算是名角。虽然世事沧桑几十年,但她依然象我童年印象里的那个“红衣少女”,演吴家大太太确实是端庄、贤惠加风韵;
3.从这里开始,我要说我感觉不好的了。首先,这部电影里贯穿始终的主要矛盾是“东西方文化差异”,但是说实话,整个影片的节奏给人一种局促感,可能是受网络文化的影响,这个感觉还没让你体会到,马上进入下一个感觉,就象烧水,烧了2个小时,总是99度,就是不烧开,让你没“汽化升华”;
4.电影的跳跃感太大。吴大太太、二太太、吴家大公子加上我们的洋老师,一起听“蝴蝶夫人”,居然都能热泪盈眶?!当然,四位演员都是精通英语的,并且原版就是全英文的,但对于真正的本土观众来讲,未免有点滑稽:洋老师在影片里似乎从来没有教过大家英文吧?就算教了半年英文,我想,听英文歌剧似乎也不太可能听懂啊!我们中国人第一次听京剧,也未必听得懂角们在唱什么啊!
还有,影片到威廉-达福死后,马上就是字幕:三年后。吴大太太这个接受了真诚爱情的传统中国女性,居然能意味深长地给孤儿取名字:“你的名字是自由。”配合上碧绿的草地,不得不让人联想起《勇敢的心》,但是由于影片的跳跃感太大,我不仅没有感动得象看梅尔-吉布森的时候那样泪流满面,反而起了不少鸡皮疙瘩。
再换个角度,三年了,吴太太居然就没想起要给这孩子取个名字?要等三年?那这三年她叫这孩子什么?
5.追本寻源,这部电影的选材和编剧可能也是个问题。选赛珍珠的这部作品,选文化冲突这个题材,选冲破枷锁自由恋爱这个角度,似乎非常老套,而且在剧情上的处理太简单,没有震撼力和穿透感。前些日子又看了一遍《芙蓉镇》,感觉比《庭院里的女人》强了许多。
6.《庭院里的女人》没有悬念,几乎所有的观众都能猜到故事的结局,并且在等这个结局的到来,没劲;
7.演员的选择很有问题。主要演员都太西方化了(罗燕在美国多年,吴公子是韩国人,二太太是美国留学生,洋教师是威廉-达福),在配合表现中国三十年代风格上有差强人意的感觉。而且,威廉-达福被日本人打死的时候,似乎有点太象他在《野战排》里被越南人打死的感觉,怪怪的;
8.配音太差了。电影原版是用英语的,国内版翻成了汉语。但整个汉语配音太象话剧,电影配音太象话剧,会让人起点鸡皮疙瘩的;
9.试片会不象试片会。在我的感觉里,在中影影院开试片会,应该是学术氛围的。但是,请了一个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味道就变了。就专业角度来看,这位主持人倒是称职的,但他可能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主持了一个错误的话题”——试片会是要电影人和观众做艺术探讨的,你老瞎参呼什么,抢什么风头?秀逗!
预测:《庭院里的女人》在美国可能会有不错的评价,但在中国市场,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估计是叫好不叫座。
建议:有些酒陈陈才香,不妨专门改个国内版来看看。如果根本就没想改,那下次就别搞什么“试片会”了,省得热心的观众白费力气帮你想修改意见。(邓胜)
本文提交者发言纯属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来新浪电影论坛发表文章或来信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