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梁左(资料图片) 作者:伊夫
五月十九日,突然到来的37度高温,使北京人措手不及。但更令人惊愕的是,《我爱我家》的编剧梁左,在这天的凌晨突然英年早逝了。
认识梁左,始于《我爱我家》。93年的夏天,《我爱我家》的筹备组设在工运学院。把《情景喜剧》第一次引入中国,英达、王朔和梁左三人可以说是创始人了。在食堂的饭厅里,英达把梁左介绍给我,那时就已经有些开始发胖的梁左,笑眯眯地自谦一番。比起当时已经成为明星的梁天,梁左似乎更显得谦和。
因为对相声不关注,对于梁左的作品,譬如《虎口脱险》、《电梯奇遇》等尚不清楚。我只是看《我爱我家》剧本时,深感“梁左是个才子”这句评语,没有丝毫地夸张。
因为要埋头创作,梁左出入拍摄现场的机会并不多,我们后来在北京广播学院的拍摄基地即使偶尔相见,也只不过寒喧几句,没有单独深谈。更多对于梁左的印象,是从英达、梁欢、梁天及他的母亲谌容等人侧面的介绍形成的。
《我爱我家》属于长篇巨著,特别是在英达两天三集的拍摄进度催逼下,梁左显然不能一个人完成。梁左组织一个写作班子,最初创意和最后统稿归他掌握。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新称谓——文学师。这是英达特指梁左的头衔,以后没发现其他剧组沿用。
首战告捷的《我爱我家》极大地鼓舞了梁左,两年后,梁左试图独立执导《临时家庭》。依然是在“工运学院”,开机仪式和以后拍摄期间,我去了数次,目睹了梁左作为导演的风采。
与英达的一言堂不同,梁左在执导时更充分体现民主的精神。主演梁天与蔡明比在英达手下拍戏表现出更多的自主意识。他们不断提出建议给梁左,梁左听后往往就笑眯眯地同意采纳。由于这几个主创人员的言语都充满幽默,来到这里立刻就能感受到欢快的气氛。
本来是近距离地观察和接触,但因为导演在现场根本没有时间顾忌片外之事,换场和吃饭时只言片语的交谈,虽然也能写出专访,但作为一个有成就的剧作家而非一个演员,我认为就此落笔是不负责的。但我始终找不到适合的机会与梁左进行一次深入细致的长谈。
《临时家庭》后,体验了导演行当的梁左在电话里坦率地承认:我不适合做导演。《临时家庭》是唯一的一次,我还是搞好我的本行吧。具有这样清醒、客观的自省,只能来自梁左这样有成就的成功人士。我想。因为我接触的演艺圈人士,有为数不少的人自以为自己是全能型人才,动辄跨行做导演或歌手,结果虎头蛇尾、一败涂地。但极少听到他们自省的声音。
英达今天在影视界位置的确立,是与梁左的辅佐分不开的。没有梁左出色的剧本,就不可能有《我爱我家》空前的成功。没有梁左持续地“输血”,英达就不可能在短期内派生出《闲人马大姐》、《中国餐馆》等一部接一部的情景喜剧。
以后,我在多种场合见到梁左,但多半是在乱哄哄、人声鼎沸的酒楼,我们只能在饭前或席间凑过来问候几句,最后总是一次次地拟定“找时间好好正经地聊一聊。”
是的,我们有的是时间。没有感到时光的迫近,更没有料到梁左还年轻的生命,就进入了可怖的倒计时。最后一次当面“拟定”是一年前,也是一个异常炎热的夏天,我俩在宴会厅外不期而遇。寒喧数句后,梁左表情严肃地说:“伊夫呀,咱俩这回一定得好好聊聊,我有许多想法,我要提出许多新的看法,你看看,什么时候咱们见面?”以往笑眯眯地的梁左此番如此严肃,想必是许多问题使他不得不说。我当时爽快地应允并表示:我也正希望通过你的嘴传递出些新观念呢。
不久,我约他,偏他在外地。后来他又约,我却又不在北京。一来二去竟然一年过去了。在我的挂历上,每月始终有“梁左”两字后边加一个?号。“?”表示尚待采访的。不料,这个?今天突然便变成了“!”
梁左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剧作家,他对于中国戏曲艺术和电视艺术的杰出贡献是不言而喻的。当年,在创作《我爱我家》时,正值他的父亲心脏病复发住院,为了不让中国的第一部情景喜剧夭折,他无暇经常去父亲的病床照料和护理,只好让妹妹梁欢辞职替他尽儿女孝道。如今,他们父子竟然在一个月内先后辞世,这对于活着的亲人该是怎样一种沉重的打击啊!
44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年龄,高产的梁左理应给观众带来更多欢笑,但他却在一个普通日子里,猝然离开了我们。
我翻出94年、95年间我为梁左一家、梁左与王朔等人的合影照片,我不敢相信微笑的梁左只能在手里的这些照片上看到。在梁左的遗像前,我深感歉疚。生前一直没有郑重其事地采访他,没有写过一篇较长的关于他的文章。现在,惋惜与遗憾都已经没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