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今年也许不是一个让文艺界感到多么幸福的年头,张国荣、格利高利-派克、谢添这些曾带给我们无数美好回忆的艺术家,纷纷离我们而去。而时至年尾,74岁的英若诚老先生的溘然长逝,无疑又加剧了人们心中的伤感。
我想许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对于英若诚先生的认知,都来源于电视连续剧《围城》或者电影《末代皇帝》。仅凭《围城》中三闾大学校长和《末代皇帝》中看守所所长这两
个配角戏分不多的表演,已经让人深深赞叹英若诚先生的演技,因为,那就叫做“炉火纯青”。英老先生在北京人艺初期所演的那些话剧《茶馆》、《龙须沟》、《雷雨》、《骆驼祥子》、《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等,由于年龄的原因,我们并没有机缘看到。但我相信,英若诚先生在那些话剧中所塑造的角色之所以能让我们的父辈津津乐道,绝不仅仅是故纸堆里的掌故,而是寄托了那一代人的种种情怀。
对于这位北京人艺的老艺术家而言,舞台就是英若诚的一切。作为一位演员,他能做到文化部副部长的高位,这是许多演员所无法企及的;作为一位表演艺术家,他始终匍匐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上,与人民大众紧紧融合到一起;作为有着丰富知识面的才子,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系的他,还是一位翻译家,他将中国戏剧传播到国外,将西方戏剧引介到中国,堪称“奇才奇艺”的大家。
英若诚先生留给了我们什么?除了那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和论著,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一个演员,如何做一个人民艺术家。对比英若诚先生的博学多才、炉火纯青,时下许多所谓“明星”的演员,无论做人还是演戏,都差着十万八千里,他们应该感到害臊,应该以英老先生为样板,做一个来自于人民大众的演员,而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明星”。
陶渊明曾写过“托体同山阿”,千百年来,这诗句已成为我们寄托哀思的范句。英若诚老先生去了,伴着他生前最喜欢听的莫扎特的《安魂曲》,愿这位老先生在天堂安息。(文/新浪特约撰稿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