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若诚生前在家中(卢北峰/摄)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本报讯 几十年来,英若诚曾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引人入胜的人物形象:像《龙须沟》里的三元茶馆掌柜、《骆驼祥子》里的车厂主刘四、《茶馆》中的老刘麻子和小刘麻子等。英语“科班出身”的他更将莎士比亚的《请君入瓮》、米勒的《推销员之死》等多部剧作名著翻译成中文,并将中国话剧舞台上的优秀剧作《茶馆》、《王昭君》、《家》等译成英文……
为了表彰英若诚对文化艺术的巨大贡献,国内外有关部门曾给予他重奖。1983年因他在美国排演曹禺的《家》获得全美第15届大学戏剧节的导演奖;1997年被香港特区政府命名为世界十名最杰出的中国艺术家之一;1998年还荣获了菲律宾马格赛赛奖励基金会当年度新闻、文学、创作性交流奖。我国著名剧作家梁秉?称他是:“奇人奇艺英若诚”。这位名家的定位语,不仅表达了这位名家一人的心声,而且也表达了千千万万观众对英老的一片崇敬之情!
出身名门
英若诚1929年出生在北平的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祖父英敛之是当时一位很有名望的知识渊博的仁人志士。英敛之在中国创办出一所名牌大学--辅仁大学。此外,英敛之还是《大公报》的创办者。英若诚的父亲叫英千里,剑桥大学毕业,辅仁大学著名教授。
英若诚194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系,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他就开始翻译外国的书籍及论文。18岁那年,他把爱森斯坦写的《电影感》译成中文,其翻译水平之高得到了当时正在清华大学任教的著名外国文学专家王佐良教授的高度赞赏。事后不久,王佐良教授邀请英若诚合办了一份英语版的校办杂志,这份杂志后来成了当年清华园内师生员工最爱看的刊物。
英若诚在学校期间就爱演话剧,他和自己的生活伴侣认识就是因为一部话剧《第四十一个》,这部戏中,他和同班同学吴世良扮演一对“情侣”,最终两人走到了一起,此后,几十年来,两人相敬如宾,形影不离。吴世良为人热情、豁达,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女强人”。她曾给周恩来总理当过英文翻译。
与老舍、曹禺的友谊
新中国诞生后,英若诚考入北京人艺任演员,先后出演了不少著名话剧,并和老舍、曹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50年老舍先生从国外回来,写出了《龙须沟》交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当年,英若诚看到这个剧本后,就深深地被剧中的故事和情节所吸引,成了“老舍迷”。
此后,凡老舍写的剧作,如《茶馆》、《女店员》等,他都力争在剧中担任角色。每一次演出,他都尽心尽力地投入,1958年老舍先生看了《茶馆》的第一次演出后,高兴地说:“英若诚演的那个刘麻子,比我剧本写的还形象十倍。”
1958年《茶馆》,英若诚(右)饰刘麻子
英若诚不但致力于老舍先生名著的演出,而且还把老舍先生写的《龙须沟》、《茶馆》等名作翻译成英文,介绍到世界许多国家,为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1979年,他把老舍的名著《茶馆》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为《茶馆》成功地访问西欧做了准备。
曹禺也是从清华大学文学院西语系毕业后从事戏剧工作的,两人交往后,曹禺还赠送给英若诚一幅字画。字画内容,点透了英老的一生本色。
当上副部长
1980年春,英若诚随曹禺赴英国进行戏剧交流,随后又与英国导演合作,为北京人艺排演莎翁名剧《请君入瓮》。1982年8月,美国斯诺基金会、富布莱特基金会和美国中部、西部各大学向英若诚发出联合邀请,请他作为客座教授为密苏里大学戏剧系讲授表演课,英若诚结合教学实践为学生们排演了中国话剧《家》,该剧在美国演出产生了轰动效应。1983年,他又将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译成中文,并与米勒合作将其搬上北京人艺舞台,同时在剧中成功塑造了主角威利.洛曼。
1984年8月,英若诚作为密苏里大学常任教授再度赴美讲学,为学生们排演了根据中国昆曲《十五贯》改编的话剧,对中国传统戏曲与现代话剧的结合做了有益的探索。
1986年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之后,英若诚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负责分管文化、艺术、教育等项工作。英若诚不仅是我国第一个由演员提升为副部长的人,而且还是一个在担任副部长的四年时间里照样上台为老百姓演戏的人。
中意合作《马可.波罗》
1982年前后,中国和意大利的著名电影工作者经过反复商议,决定在中国合拍一部大型电视系列片《马可.波罗》。
导演在挑选演员时,提出剧中的一代帝王元世祖忽必烈必须挑一个身材高大、懂英语、熟悉历史、演艺高强的中国演员来扮演。电影导演谢铁骊经过反复思考,最后推荐英若诚去演忽必烈。
英若诚参加拍摄工作之后,信心十足。在拍摄过程中,他自始至终勤勤恳恳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做戏,渐渐地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好评,特别是导演,经常在众人面前夸奖英若诚:“他的表演真正达到了形似与神似融为一体的高深境界。”
中意两国合拍的大型电视系列片《马可.波罗》获得美国最佳电视剧“艾美奖”,英若诚被意大利评为“最佳电视男演员”,荣获“银猫奖”。
英若城与儿孙
英若诚的一儿一女
英若诚生有两个孩子,女儿英小乐自幼学画,是著名的旅美画家,1989年她就在日本东京“川上画廊”举行个展。1991年加入“北美中华艺术家协会”。1996年,英小乐还和十位中国旅美女画家组成的“凤凰画会”,组织并参加了一系列画展,在美国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地非常著名。
儿子英达不必多介绍,我国著名的喜剧导演,中国情景喜剧的开创者。英达自己常说,正是父亲为他打开了影视之门。
不能遗漏的名字
昨天凌晨,我们制作的《2003年娱乐大盘点》刚刚送上印厂的印刷机,那上面有一个纪念专版,献给所有在2003年去世的演艺圈人士。而几乎是在同时,著名的表演艺术家、翻译家英若诚在北京协和医院溘然长逝。
下午,和同事聊起这件事,我们遗憾地发现了一个问题,假如以后按照我们制作的《盘点娱乐圈》来检索历史,当中必定会漏掉一个名字--英若诚。因为在今年已经出版的回顾,和明年必定会有的总结中,都将没有他的名字。他在这年关将近的时刻离去,使以我们的方式记录的历史变得残缺。
1983年《推销员之死》,英若诚(左)饰威利.罗曼
论学识,他把《茶馆》等中国名著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把《请君入瓮》等外国作品翻译介绍到中国,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戏剧艺术起到推动作用;论成就,他不仅先后在话剧《龙须沟》、《雷雨》等剧中扮演过重要角色,还亲自把《推销员之死》译成中文并搬上北京人艺舞台;论生活,他出身书香世家,之后,曾位居文化部副部长的岗位,并养育出了英达、英小乐等非常出色的艺术人才,使他成了一个真正的艺术世家的尊长。
应该说,英若诚带着辉煌走了,我们会永远怀念——即使以我们的方式记录的历史中必定遗漏下了他的名字。
大鸣 信报记者任嫣 王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