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顾长卫导演处女作《孔雀》通过了国家电影局的审查,但出品人董平表示:该片既不急着送噶纳电影节,今年也不愿意在国内影院公映,他说对内地院线、音像市场不信任,因为《孔雀》是部难得的精品,现在投放市场有点可惜。我认为他的决定是正确的。
董平是内地著名民营电影的投资人,他早期买断张艺谋《有话好好说》、陈凯歌《荆轲刺秦王》的国内发行,直接投资《卧虎藏龙》《鬼子来了》等片,体现出难得的魄力,
不过,除了《有话好好说》,其他三部在内地市场票房不佳甚至还没有公映,叫好不叫座,成为他投资的电影的特征,去年的《绿茶》《我和爸爸》似乎也没有逃脱这一宿命。
叫好不叫座,是对矛盾,也是个始终困绕国产片的问题,我以为,问题首先出在电影观众上。现在内地影院观众年龄偏底,而且对包括内地与香港的华语片的认知一般,比如今年春节,在新片《飞鹰》与二轮旧片《丛林奇兵》之间,他们还是选择了后者,在他们的审美情趣下,对《看车人的七月》等内地片当然是会冷淡的。可我们也有《英雄》和《手机》,但那是特殊情况,主要原因是35岁以上的人形成了在贺岁档期通过集团购票走进影院的习惯,所以,贺岁档就成了众多片商争夺的高地。而在平时,35岁以上的人是难得进影院的,所以能打动他们的《孔雀》《看车人的七月》等就孤掌难鸣。
在电影人心中,韩国电影观众对国产片的认同是令人向往的,不是韩国片拍得如何好,只是那里的观众有了习惯。说实话,我第一次在影院看《八月照相馆》,竟然睡着了。这发生在2年前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和我一起观看的、与我同眠的还有其他几位娱记,事后,我们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因为当时韩流汹涌,生怕落个没有欣赏品位的骂名。就象泡菜和烤肉一样,很多中国人对此未必适口,但却是韩国人日常的主食,这就是习惯。目前,我国群众还没有养成去影院看电影的习惯,进影院还是一种时髦,我认为,这应该是暂时的。
其实电影真是个民主运动,互不认识的人走进影院、共同因为一个故事相聚一起达90分钟,这本身就是一种带着宗教意味的民主行为。影院的群体聚会,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但我国大众的宗教积累是弱的、曾经的狂热到破灭的伤害也是深的,特别是市场经济逐步开展以来,个体意识的首次唤醒,就会将宗教感的群体活动的参与度降到最底。当然,户外球赛不一样,因为在球迷眼里,足球就是他们的宗教,而电影还没有形成这样的局面,电影产品通过家庭DVD的科技,把这种群体宗教融化在了个体自由的家庭娱乐方式中。这是可以理解的,从90年代末,我国家庭居住环境的改变,让苦了一辈子的大众对个体家庭的依赖加强了,假如让他选择走出家门到影院,他对影片、影院的要求就会很高,可惜,特别是我们某些影院的条件的确有点不争气。
但我相信,中国大众对家庭娱乐形式的审美也会疲劳,那时侯,就是我们的影院、我们的华语片有没有准备好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有勇气、有魄力先去做寂寞的《孔雀》。
《欢乐城市周刊》2004年3月26日D11版非娱非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