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75岁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以《百万美元宝贝》捧走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座最重的“小金人”,备受影迷尊崇的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再次与大奖无缘,奥斯卡和漫长的颁奖季总算正式画上了句号。今年的结果可能出乎不少媒体和影迷的意料,也同我们编辑部此前的预测有所出入,但我认为,还是应当为奥斯卡鼓掌,如此结果才真正体现出一项行业大奖所应具备的气质、准则与尊严。
首先,奥斯卡不会为以往的失误埋单,马丁·斯科塞斯和《飞行家》的失利再次成为了现形例证。作为当代最重要的导演之一,马丁·斯科塞斯代表了美国电影一种审美取向,与纯粹的娱乐商业影片不同,他的作品关注社会问题、关心个体命运,更具备对历史、宗教的反思与认知,这也使他赢得了足够的尊重。但众所周知,斯科塞斯电影生涯的最大遗憾就是从未染指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项大奖,此前《出租汽车司机》输给《洛奇》、《愤怒的公牛》输给《普通人》都堪称奥斯卡史上经典的“冤假错案”。
作为一个由数千位会员投票产生的大奖,奥斯卡也许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主办方会采取相关方案对政策进行修改,却从不会为弥补以前的缺憾而造成新的缺憾。举一个著名的案例,米拉迈克斯公司是好莱坞的评奖运作专家,1999年他们推出的低成本文艺片《恋爱中的莎士比亚》击败了斯皮尔伯格的战争巨作《拯救大兵瑞恩》,主要得益于该公司在投票期间在宣传上的强大攻势。2002年底,米拉迈克斯公司故计重施,他们邀请奥斯卡主办方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前任院长罗伯特·怀斯为《纽约黑帮》进行拉票宣传,引起一批学院会员和其他电影公司的不满。结果,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于次年公布新的政策,明确制约电影公司针对奥斯卡投票期的过度宣传,而并没有简单通过奖项平衡对以往的失控进行针对个人的补偿。话题回到今年,马丁·斯科塞斯和《飞行家》在颁奖季的前半程气势如虹,其中不能排除大家对这位大师的感情因素,但从媒体评论和观众口碑上看,《飞行家》却不如伊斯特伍德的《百万美元宝贝》,从这个角度来看,影片水准才是今年奥斯卡大奖结果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奥斯卡反映了好莱坞电影工业的成熟模式。奥斯卡不是戛纳、威尼斯式的国际电影节,也不是圣丹斯这样的独立电影派对,反映的是好莱坞一年的工作成绩,什么是主流、什么是异类分辨得格外清晰透彻。今年的获奖名单简直成了行业标准的规范:拿下最佳影片、导演、女主角、男配角的《百万美元宝贝》象征着好莱坞一贯的审美取向,剧情励志向上又不乏思考,注重演员表演的精彩准确;包揽摄影、剪辑、服装等技术奖项的《飞行家》则代表了好莱坞影片在制作水准上近乎严苛的标准;《无瑕思想的永恒阳光》为鬼才编剧查理·考夫曼赢得一项最佳原创剧本奖,拿下另一项改编剧本奖的亚历山大·佩恩也算的上公认的异类,奥斯卡对这些天才既要予以肯定,又不能过于“溺爱”,毕竟电影公司不能指望每位编剧都能把失恋和饮酒的小故事讲得那么出彩……
最后,奥斯卡重视资历,但更重视实力。说奥斯卡是好莱坞的豪门盛宴一点不过分,大多数获得提名肯定的电影人都已在业界具备一定资质,像拿下男配角奖的老演员摩根·弗里曼便是混迹好莱坞三十几年的人物。资历尽管重要,却并非主要的评审标准,实力才是决定性因素。如果论资排辈的话,影帝自然非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莫属,这位“常青树”50年前就是银幕上的牛仔,而结果却是成绩耀眼的詹米·福克斯众望所归地把小金人收入囊中。新任影后希拉里·斯万克只有30岁,这已经是她二度拿下最佳女主角,1999年她凭《男孩别哭》获奖后的几年毫无建树,主演的《项链事件》和《地心抢险》完全不值一提。她的最大竞争对手安妮特·贝宁,更是处于半休假的状态,五年中只接了两部电影,几乎已被影迷和老板们遗忘。
基于以上三点,我要为奥斯卡鼓掌,为这项具备世界影响力的行业大奖而鼓掌。本报娱乐评论员 刘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