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我国首届“中国电影排行榜”揭榜,这个榜来得恰逢其时,因为2004年是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以来市场成绩最好的一年,在国内,有《功夫》、《十面埋伏》和《天下无贼》三部国产影片票房过亿,位列年度票房三甲;在海外,《英雄》连续两周荣登美国周票房冠军的宝座,它和《十面埋伏》一起在大洋彼岸掀起了又一股中国武侠热。正是它们让“中国电影排行榜”前七项以票房数字为惟一一依据评选出的奖项显得底气十足。
有人置疑中国电影排行榜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名为“榜”,实为“奖”。在这里暂且不论是不是国家主管部门对“中国制片人协会年度奖”的提议予以否决,而使其被迫更改了名称,就排行榜这个名称本身而言确实具有实际意义。拿年度最佳影片而言,《功夫》、《十面埋伏》、《天下无贼》的“集体上榜”显然比《功夫》独揽大奖更能体现2004年度国产电影的市场潜质。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排行榜”要想“高开高走”,成为主导性的权威奖项,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在“中国电影排行榜”的十五个奖项中,有三项由业内各界人士组成的评委会选出,有五项来自全国观众的投票。这八项票选的最终结果将决定中国电影排行榜是否真的能与此前的诸多电影奖项“划清界限”。而事实表明要做到这一点的确是“任重道远”。
首先,《中国电影排行榜章程》中规定了9人评选委员会的人员构成包括制片人、编剧、导演、演员、发行专家、放映专家、影评人、娱乐记者等各方代表,然而主办方却在“开榜”现场表示考虑将观众代表也加入评选委员会,这不禁让人对评选规则的权威性产生了置疑;其次,在交由观众评选的最受欢迎男、女演员等奖项的候选名单中,居然出现了《灿烂的季节》、《惊蛰》、《无法尖叫》、《来不及爱你》等未做全国公映的影片,甚至连2003年度公映的《我和爸爸》、《玉观音》也进入了候选名单,违反了“排行榜”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第三,不管是在音乐领域,还是电视领域,凡是由通过公众投票产生的奖项往往争议最大(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正有碍于此,采取了评审团制),而“排行榜”调动了信件、短信、电话和网络一切可以投票的方式,如何在长达两个多月的时间内,时刻保证票选的透明度,值得主办方认真思考。
2005年1月,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奖以其专业性和公正性,获得了业内外人士的尊敬。中国电影排行榜是中国电影界第二个具有行业背景的电影评选,它不仅关系到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发行放映协会、城市影院发展协会等单位,还将对今后更多的电影行业奖项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须完善制度以保证排行榜的健康发展。张文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