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前,从安徒生合上双眼告别人世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始误读这位童话作家了,而这一点他是知道的。所以,在临终前出版的最后一套童话书中,他悄悄地涂去了“献给孩子们的”几个字。这个微不足道的涂抹道出了历史的真实,他从一开始就不是为孩子们写作的,却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 如同西班牙获诺贝文学奖的诗人西梅内斯一样,他的《小银和我》同样不是写给青少年的,却受到了世界青少年的喜爱。我并不觉得这种误读会令我们尴尬,正相反,这是个美丽的误读。
一代一代人都在读安徒生,但成人与孩子的体验是不同的。孩子们喜欢那些美丽的故事,成年人喜欢的却是他反映的深刻的人性主题,无论是苦难还是爱情。难怪列夫、托尔斯泰曾意味深长地问高尔基:“你读过安徒生么?我读过,十年前,我没读懂,十年后,我终于读懂了,他很孤独,非常孤独!”这个用生命写作的作家,一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的历程,都深深地熔化在文字之中,我们的孩子如何能读得出来?文字之内,是孩子们看得懂的世界;文字之外,是成人能够体验到和深以为然的世界。我想,成年人之所以让孩子们喜欢安徒生,是因为他们不仅认识到了安徒生童话的美好,而且经历和体验过了他童话世界里的现实和理想。但是,儿童却不能够。卡尔维诺说的“经典在于重读”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此,因为文学的阅读和人生的阅历是息息相关的。
如同卡尔维诺写出《意大利童话故事》一样,安徒生是一位从事多种文体写作并有丰富文学经验的作家,他写出来的作品有多种文学元素。而且,我相信,用生命写作的作家无论多稀少,安徒生都是其中一个,他的生活、经历、情感、血液、梦想。。。。。。一切都在文字中,这使得他的童话拥有丰富深刻的内涵,在儿童和成人的世界里都广受欢迎。仅此一点,就可以把世界上绝大部分童话作家和安徒生区别开来。尽管一些童话作家意识到了这一点,试图在童话中表现深刻的社会问题,但远远没有达到安徒生的高度,如意大利童话作家罗大里。余秋雨说安徒生的童话反映了“世道人心”,评价是非常贴切的。
安徒生的童话几乎涉及了所有的人文科学知识。无论我们从哲学、美学、伦理学,还是从人类学、心理学、风俗学等等方面进行研究,毫无疑问都是颇有价值的经典文本。而在写作上的意义与价值方面,安徒生探究了童话这种文本所能包容的极限,极大地丰富了童话本身的表现力。 我相信,这种历史的误读——美丽的误读——还将继续下去。童话的精神,从哲学的意义上说,在安徒生的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安武林(儿童文学家 文学评论家 著有《十四岁的天空也下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