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怕出名猪怕壮,刀郎郁闷了。想当年,他下2002年的第一场雪时,才不会有人来调查这场雪下了多大;但如今他种的喀什噶尔的这棵胡杨树,无数人拿着各种尺子眼瞅着它能长多高。
有记者调查发现,刀郎这棵耗资100万元、李宗盛参与制作的树,上市后不久销量即持续下跌,二三月份,该专辑在销量榜上的排行名次甚至远远不如已卖了一年的2002年的那
第一场雪。虽然唱片公司不愿透露该专辑的销量数字,但据调查,发现该专辑目前的销量不但与原定的保底销量520万张相差甚远。
说到唱片销量,本来跟歌手没有什么关系。在成熟的唱片市场运营中,销售是与后期媒介策略并行的商业操作环节,从本质上说,创作型歌手与制作班底主导的音乐生产环节已经结束了,产品卖得好不好,歌手已经无法掌控,何况音乐产品质量跟唱片能否卖得好也不能成正比……众口难调的音乐这种精神产品的唱片物质形态,谁知道价值几何,或者说,谁知道能卖成啥样。尤其是在内地,盗版横行的唱片市场没有好的大环境不说,销售还没有成型的、可以规模销售的渠道,更没有可以提供科学的销量统计数字的完备销售体系,也没有具有绝对公信力和权威性的音乐奖项和销售榜单。于是,刀郎方面也不能不由着人们揣测,而人们也无法不自端详、细思量。
传统唱片业实际上与高科技拉动的新的音像传输方式、营销方式和消费方式密不可分。在传统音像产业无比发达的美国,不仅有各种权威的侧重于音乐各个方面的奖项,对世界各国都是一个强势音乐文化的输出,更有各种官方性质、半官方性质乃至民间性质的音乐产业团体、协会等等,详尽的对唱片行业生产销售形成有效监控与调控,美国的音像零售渠道只有几家连锁店,而这几家连锁店却托起了美国2.5万个音像店的销售网络,并能迅速准确地反应出市场销量与趋势。按理说,合理的产业结构是:音乐创作投入大,流通销售基本建设投资大,中间的生产投入相对小。其中应着重重视产品内容,并建立强大的销售体系,而对比内地的唱片市场,除了整体弱市与客观环境,恰恰是流通销售基本建设几乎空白,一张唱片的发行,完全没有公众能够知情的准确销售数字统计,这也是刀郎们的销量只能通过单方面透露而惹出争议与怀疑的根本原因。
这里还不能不提到日本的唱片销售。除了遍布城市街头的自动唱片贩售经营,在任意日本的唱片连锁销售点,都可以查询到任一歌手的任一唱片销售情况,这也是日本歌手多半频繁发行单曲而非专辑的原因之一,既定的中间流通环节与人气维持效果前提下,缩小创作成本,便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