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近二十年前了吧,那个时候,读金庸(当然也包括琼瑶)是要被老师没收的。一个哥们带入校园的一套《天龙八部》,被我们班主任及时发现,照单全收,锁进了他的办公室。下课了,我们几个要好的哥们不回家,聚在一块商量着如何把书偷回来,撬锁,翻窗户,能想到的招全想了一遍。这哥们当时还愤愤地说:“金庸怎么了?我看人家写得比刘白羽强,强多了。”说明一下,当时我们正在学刘白羽的课文,他也仅仅是顺嘴表达对我们班主任的愤怒。
现在的孩子就不用为了看金庸还得想翻窗户撬锁地找书了,堂堂正正地在课堂上看。多好的事情呀。我说这是社会的进步。想不明白的是我那个同学,怎么一晃到了小中年,也觉得金庸俗了呢?忘本啊。
我们的语文教育一惯地枯燥乏味,本就应该多来些五谷杂粮,让孩子不要太偏食了。偏食或者说硬塞的结果是什么呢?最后变成吃伤了。举例说明,从前呆在语文课本的一干作家,孩子们一毕业大部分不会再去主动看他们的作品。我也算个靠写字为生的,平常接触最多的就是同行,没有一个人说他的创作是被语文课本上出现过的作家影响过。这是不是有点不对劲。要知道,中学时代,是最易受影响的。被金庸影响的就多了,这几年年轻人当道,我偶尔也认识几个所谓八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大多熟知金庸,更有一位,听他父亲介绍说,这孩子谁的书都不读,就读金庸古龙。瞧瞧,对于这种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的名家,他的作品入选中学课本本就是顺理成章的嘛。干吗净挑那些我们大家都不爱看的东西给孩子读呢。别提什么主题思想文学境界那些没用的,什么是好东西买书的人心里最清楚。
金庸小说的文学功底如何我想也用不着我说了,陈墨孔庆东一干人说的也够多够明白的了,不说,看过金庸小说的人也心里清楚。我想说的是,不但金庸王度庐应该入选语文课本,古龙也应该入选才对,琼瑶,王朔,余秋雨,安妮宝贝,郭敬明都可以挑着往课本里放一放的。
什么是语文?学语文的目的是什么呀?小学生是学习认字,再大点是学着说中国话,学着欣赏中国文字之美。语言这东西是活的,是不断发展着的,是杂的,是各说各话的。中学课本里有《左传》的是应该的,得让孩子们知道我们语言的源头从哪里来,是什么样,然后依次多放上点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作家写的东西,我们的孩子们的阅读从整体上讲才会健康,然后他们才能领悟到中国文字的美在于她的丰富性,他们才会由此知道什么叫包容性。
反正我上学那会被弄得不怎么健康,比我年纪再大的估计更不健康。于是,上学的时候一写作文就担心自己出了病句。主谓宾都弄齐了那真不叫人话,可那绝不是病句。这还是小事,最重要的是除却自己能理解的学习过的被告知是正确的这一块,对其他另类皆不认可,皆看不惯。至少八十代年出生者往前,偏执狂喜欢叫劲喜欢抬扛的主儿真出了不少,皆语文教育太单一所致也。丁天 (北京 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