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春天,中国电影《孔雀》在柏林电影节猎得“银熊”的消息后,全国的院线公司纷纷抢购拷贝,发行方紧急加洗了20多只拷贝分发到全国,并预测《孔雀》的票房将超过3000万元。顷刻间,《孔雀》的票房一路飙升,各家院线的“孔雀厅”竟然“场场爆满”。
而不能不提到的是,同样是这部《孔雀》,去年银川金鸡百花电影节上已经亮相,
可是却一直处于躲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其实,早在影片上映之前,《孔雀》发行方及剧组就在全国各大城市“宣传”、“推介”,但收效甚微。据说,上海首映当晚,能够容纳288人的上海影城影厅只有9名观众,更多的影院则是“门可罗雀”。
对这种票房的落差,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艺术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是我们的观众失去了欣赏的能力和耐心吗?可是街头巷尾各种盗版光盘屡禁不止。是我们的专家失去了判断能力吗?可是眼见得他们在大大小小的论证会上频频露面,口沫横飞,激浊扬清。
2005年伊始,有关部门曾用一组数字拉开中国百年电影盛典的序幕。2004年,我国国产影片数量首次突破200部,全国电影票房突破15.7亿元,其中两部贺岁片《功夫》和《天下无贼》分别达到了1.25亿元和1.01亿元的票房。广电总局电影局负责人欣喜地说,这是国产片的票房收入首次超过进口片。
这不啻中国电影一个里程碑式的时刻。可是在众多喜气洋洋的面孔中,我却被一个微弱而清醒的声音打动:“到了我们只会生产让观众在电影院里傻笑的贺岁片的时候,我们还不该警醒吗?”
这个声音说,日本曾公映我国导演吴天明执导的《首席执行官》,并把该片作为贺岁片。这是一部描写中国家电企业海尔集团创业史的影片,日本电影发行商为此制作的广告是:“看中国人在怎样崛起?”这个声音质疑道:“与纵使在年关时刻也不忘为国民醒脑提气的东邻相比,我们应该想到些什么?” (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