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 娱乐大手笔专题 >正文

张坚庭:郑秀文的镇醋味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1月08日12:04 南方都市报

  《长恨歌》的作者来港与读者会面,记者问到她对《长恨歌》电影的评语时,她委婉地表示,原著与电影版本改动颇大,言下之意是电影版跟小说版是两回事。小说作者都是现实的,若然电影大卖,评论绝佳,原作者或许不介意编剧或导演的改动。

  关于改编小说成为电影剧本,我在洛杉矶的电影书店看到架上有一列改编小说成为剧本的专书。原来改编可不是导演、编剧坐下来的再创作,英美编剧是老行家,而内地的
艺谋
更是专家,独香港导演在这方面非常非常落后,只因为香港导演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不高,也缺乏有水准的小说创作。

  李碧华属于最宜改编为剧本的小说作者,只因“华妹”也是编剧出身。关导演的《胭脂扣》改自李碧华作品,香港味浓,地道人、地道事,双方如鱼得水,到《阮玲玉》就有点抓不到重心。这次《长恨歌》的重点是大时代的爱情故事,其发生地点上海的角色与“王琦瑶”一样重要。上海从十里洋场变成极左的根据地,到今日又摇身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人才库,以及最时髦的地方,比起“王琦瑶”的生命历程来毫不逊色。电影《长恨歌》的缺点就在于整个上海在片中消失,不独上海的大街小巷不存,上海的“海派”味也嗅不到,上海人的生活点滴亦不复见。

  于是,电影中的郑秀文只好一人力撑。但任她演得多努力,也不能挽回失色的电影版。我只能说创作者资料搜集不够。我所谓的资料搜集不是看一两本书这么简单。比如看老中医陈存仁写的一本《银元时代生活史》中的生活史料,反复看后更要形神同在地进入那些细节。不是按照一本两本书,而是以上海人的角度审视上海。比如说“文革”时期,“琦瑶”千方百计弄到一条河鱼,把它蒸熟、拆骨,预备一个小碟子盛上镇江黑醋,加姜粒与黄糖,闭上眼睛把鱼肉醮到黑醋里。千万千万别睁开眼,“琦瑶”在幻想吃大闸蟹哩。从黄昏时分吃到晚上七时多,两小时不肯睁眼,为啥?只因为在那个狂飙年代,“琦瑶”靠着那份味觉借意回到老上海。老上海的“琦瑶”撒“文革”“琦瑶”的娇。外面是嘈杂的扩音器,屋内是酸旧的镇江醋。她要不要流下几滴泪其实已不重要。张坚庭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