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 陈可辛作品《如果·爱》专题 >正文

回味《如果·爱》:在回忆现实超现实之间(图)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2月04日11:54 新浪娱乐
回味《如果·爱》:在回忆现实超现实之间(图)

海报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事情有时候很巧。前天下午,我从四川音乐学院打完球出来,在四川大学旁边的红瓦寺第一次看到《如果·爱》的巨幅海报,当时我在想这个片名应该怎么读呢?——象孙海英在某次颁奖晚会上把“羽·泉乐队”幽默地读成“羽点泉乐队”一样,把它读成“如果点爱”?昨天,突然接到好友谭飞从北京打来电话。他说:“我请你看电影,西南影都的票我已经给你安排好了,《如果·爱》这个片子估计你会喜欢的。”今天,我坐在周末的窗边,电影是好看,但我对《如果·爱》的感觉该从何写起呢?

  还是从“如果”和“爱”之间的圆点开始吧。以前的影视片名里从未看到过如此鲜明的标点符号,就象新体诗刚兴起的时候,诗人们恪守着没有标点的诗篇一样。横空飞来的这个圆点,无疑使得流畅的语义在中途突然断开从而将一种日常化的表述变得陌生,变得更具审美距离。

  把电影本身的几个镜头单独提出来放到一起,我觉得很有意思。首先是《如果·爱》一开篇,便是整个荧幕的白雪在黑色的背景前缓缓飘落。在灯光下,每一片雪花,都散发出迷人的光泽;其次是林见东(金城武饰)在见到熟悉而又陌生的孙纳(周迅饰)后,辗转难眠,把自己沉入泳池,在水底流出的那一个泪泡;还有一个镜头是聂文(张学友饰)坐在台阶上(背景是沉默的孙纳)自言自语式地咏唱,他的歌喉张得极圆,似乎可以看到一连串的痛苦和疑惑纷涌而出。看完电影后,我不自觉地将这几个镜头符号和片名联系到了一起。不知道这是陈可辛想表达的,还是我个人的误读。不过,就算是误读,也是《如果·爱》提供了这种美好误读的可能性。

  波兰作家切斯瓦夫·米沃什曾写下这样的话:“惟一的、非此不可的女人属于浪漫主义,属于维特(《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主人公)。维特既然无法赢得女性的欢心,便只有自杀。”这种身或心的自杀,对于抱其他观点的人来讲,完全是不可理喻的。但是坦白说,浪漫主义在现在还是有着很大市场的,更何况这种浪漫主义仅仅是别人的、在荧幕上供你我消遣的东西。《如果·爱》的爱情观基础基本如此,它的演绎主要是围绕“金城武”(林)、“周迅”(孙)、“张学友”(聂)三人之间的回忆、现实生活以及与回忆中的人事惊人相似的电影摄制(姑且称之为超现实)展开的,他们都在努力而执着地寻找自己的非此不可的“爱情故事”。影片的海报上这样写道“如果爱情黯淡,就让回忆灿烂”。我想陈可辛是在试图从艰难、黯淡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出某种发亮的色彩,他把观众的眼光从现实生活引向了简单而美好的回忆和经过艺术再塑的超现实这两极。同时他做了另外一件事,那就是把观看的视角从另外一个角度提升出来,如一只在高空中的眼睛一样,冷静地观看着正在发生的一切,他将回忆、现实和超现实进行相互对比观照,甚至进行不断修改,从中传达出一种思索的意图,一种对自身生存的明澈洞察的努力。这点尤为难能可贵,也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最重要原因。

  《如果·爱》里有个可以说是时空重叠的镜头,极有韵味。那是金城武(林)和周迅(孙)在样片房里拥抱在一起,此时,他们前方的荧幕上恰好播放着与他们的回忆一样的在冰河上拥抱的样片,镜头慢慢拉远开来,仿佛可以清晰看见他们的回忆、现实和超现实融为一体,情景颇为动人。

  还有就是陈可辛把《如果·爱》的所有剧情都安排在冬天展开,并把档期也安排在12月,让观众在不自觉中产生一种对温暖的渴望。想想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林子懿(作者为成都诗人)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880,000篇。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