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称“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刚的相声火了。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艺术生命力,在郭德刚相声热潮中,再次证明是不会过时的。郭德刚有句话说得好:相声本来不分传统相声和新相声,都是与时俱进的,也正是因为这些传统的好东西才吸引今天这么多观众。
当然,传统的文化艺术,可以有更多表现形式,譬如,借助先进的动画制作技术来弘扬和发展。虽然动画和相声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艺术是相通的,动画不但是视觉的艺
术,也是语言的艺术,传统的民族文化,同样也可以给动画制作带来更多的娱乐元素。我们目前投拍的《憨八龟的故事》就是本着弘扬华夏文明的理想,站在世界历史和中国文化的背景下进行创作的,而且还要将这种传统的民族文化推向国际平台。
说实话,除了老一辈的相声大师外,还没有哪个相声演员会让人如此关注,也没有多少人相信传统相声会搅热演出市场。但事实上,就是这个郭德纲,在当前演出市场刮起了一股“相声旋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台上郭德纲一拍醒木,“我叫郭德纲。”演出时,郭德纲通常这样包装自己。
郭德纲的相声虽然继续了传统,但在专业相声演员眼中,他弄出的东西也是“四不像”。
郭德纲相声里的主角都是老百姓身边最熟悉的人和事:梦想发大财的小年轻、喜欢有事没事胡吹的小市井,总想占点儿小便宜,总想使点儿坏。还有那些离老百姓生活最近的家什物件:炸酱面、驴肉火烧,847、300路……不定台下哪位观众就是刚刚吃了一顿驴肉火烧加炸酱面坐着300路公交车花20块钱来看德纲演出的,听到郭德纲台上的花活,怎么能不发出轻松会意的大笑?
但是,正像他自己所说:“凭我一个人振兴相声?不可能,也就起一震动的作用。”现在娱乐休闲的方式很多,电视、电影、酒吧……竞争“相当”激烈。郭德纲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与流行音乐界已经同一步调,这在近几十年的相声界可是从未有过的事,许多人因此说见到了相声的春天。说见到了春天恐怕尚早,郭德纲现象更多的是传播学意义上的。对于全国观众,知道郭德纲这个名字,恐怕多半是从纸质媒体或网络上,而不是从现场演出上。这说明,郭德纲的火,很大程度上是多种艺术形式的结果。有人说,“郭德纲的相声,与其说是剧场相声,不如说是媒体相声。”这话有一定的道理。我们更相信艺术的现代化:博客、论坛、追星、卡通……对于相声一个都不能少。
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会员、深圳福永文体中心编导孟凡和:
这样的民间艺人为文化市场带来生机
郭德纲的涌现是个好事,他是真正凭个人奋斗出来的,这对当前的青年是个很好的教育。我是从春节期间香港凤凰卫视中看到他的演出,给人的感觉的确很好,在语言上、在风格上、在表演上、在剧场效果上,都是少见的吸引人。人们需要注意的是,他不是国家级、省级曲艺团体的演员,也不是什么财力雄厚公司的签约演员,完全是一个民间艺人。十年来他一直活跃在民间,靠着刻苦钻研取得今天的成绩,实在难能可贵。所以,让我感受至深的,是他的道路给人带来的启示,国家应扶持这类民间的艺人,为文化市场带来新的生机。这对深圳的社区文化发展,尤其具有启示作用。
郭德纲初到北京时,四处串门,拜访名人,但是同行不接纳,朋友不热情,没有人带他说相声、请他录节目,他找不到入门的地方。但他没有气馁,而是坚持下来了。再看看时下许多所谓的相声演员,其实早已担不起相声演员的名头。一年到头创作不出一个新段子,一天到晚恐怕没有几分钟在琢磨相声的事。这些人又怎么能以相声为人称道?怎么能为相声的振兴起积极的作用?这个时代,说相声无疑是个苦差:电视一家独大,但电视要求“短平快”,限制了相声的表达和发展,而演小品、拍电视剧都比说相声来钱快。
报道说,《中国相声大全》收录了400多段相声,而郭德纲相声、快板、太平歌词、反串小戏等加起来有600多段。他在茶馆里说相声很少重复,听过的人还愿意去听。所以他对某些连20个段子都说不出来却大红大紫的相声明星很不齿。郭德纲不齿得有理,他的苦功夫不值得那些明星学习吗?他的一段《论相声50年之现状》揭露了相声界的弊端与辛酸,结果没让观众笑得前仰后合,倒把满场几百人说得失声而泣。
他如今号称“中国相声第一奇人”,在这个“吓人”的江湖称号后面,是同行的艳羡、媒体的惊讶、相声迷的欢喜。因为郭德纲,相声这个曾经挥泪告别舞台、在荧屏上委曲求全了20年的“濒死艺术”又重新风光地回到了剧场。说一千道一万,还是郭德纲苦过了,努力过了。振兴相声,需要这样的精神;而真的做到了,也一定能得到应有的回报。
深圳群众艺术馆曲艺编导王荣:
郭德纲不过是借助网络、媒体为更多人所知
去年年底,北京某主流媒体第一次正式向大众推介郭德纲,而在此之前评论与介绍他的文字寥寥无几。此后,该报连续刊登了十多篇有关相声的评论文章,焦点大多集中在相声重回剧场以及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身上,也掀起了主流媒体关于相声大讨论的初潮。
短短两个月,郭德纲迅速蹿红,媒体在其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与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热炒相比,真正独立冷静的评论、高水准的深入分析并不多。媒体宣传只停留在这种“造星”运动的层面,透支着观众的热情,相声被炒作成一种时尚符号。对于郭德纲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郭德纲的系列相声当中还存在不少的创作缺憾,比如结构较为松散,不少内容在不同的段子当中反复出现,却都没有文章提及。
郭德纲的相声好,但并没有好到举国皆知那个程度,这就是媒体宣传的作用——放大。但话又说回来,媒体为什么那么拼命地宣传郭德纲,而不宣传别人?这同样是值得相声界同行研究的问题。
郭德纲的相声完全走市场化路线,并借助网络为更多人所知,就像《武林外传》、“馒头血案”一样。而接受了这些网络文化的都市白领将这种大俗定义为大雅。虽然现在郭德纲在媒体露面很多,但不排除过几年还会有新的“笑文化”和人物来取代他,各领风骚有几年,这需要用时间去检验。
专栏作家、深圳粤颐文化中心编导林楚:
真正继承传统才能大步前进
我也只是在网上下载了些郭德纲的段子来看。郭德纲的相声表演,机智,平滑,敢于拿自己开涮,与现实联系紧密。他有许多自己的创作,勤于思考,而不仅仅是吃祖宗老本。
我十分赞同郭德纲“继承传统就不会饿死”的鲜明观点。的确,那些要排斥传统相声的人本身并不懂传统相声。相声不应该有传统和现代的区分。所谓的创新,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现在有的相声演员正是因为不懂传统相声才害怕它,因此找了一个讨巧的方法,要避开传统的相声。一个相声演员在继承了传统的东西以后,就可以大踏步往前走,不用害怕。用郭德纲的话说,就是“袋中有粮、心里不慌,不会饿死在相声的路上。”
相声是非常直接的舞台艺术,说相声是最简单的,但也是最难的。老艺人说,过去人说相声,不偷不抢,不打你不骂你,你听完了就乖乖把钱交过去,谁说这不需要大智慧?得相当动脑筋。好的相声演员是半个心理学家,你得变着法地让观众乐,但你今天在天桥上听相声给钱了,明天还说一样的,你肯定不会给钱,所以相声的与时俱进一天都没有停止过。“钢丝”们喜欢听郭德纲的相声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所有听相声的人都是去找乐,想开心、想高兴、想笑,郭德纲总是把这一点放在首位。
背景
“纸扇长,醒木方,穿大褂,站桌旁。祖师爷留下说学逗唱,洒向人间笑一场。梅花雪,绿茶汤,金牌匾,粉皮墙。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德云社里心舒畅,一壶热茶慨而慷!东西南北超级棒,管什么世态炎凉!”
这是买火车票博客的“开门辞”。在当前相声没落的时代,这个名叫郭德纲的相声演员创造了相声界的很多奇迹。他曾经在观众喝彩声中返场多达17次,据说这个纪录就连当年相声最辉煌的时候也没人能做到。有人粗略计算过,在过去的一个月内,竟有140多家媒体采访了这位民间相声演员。在他的相声剧场,绝对是一票难求,其浩浩荡荡的买票长队不亚于年前买火车票的队伍;他的“粉丝”绝不比“超女”少,狂热程度却胜一筹;而欣赏他相声的观众群体中既有教授学者,也有平头百姓。老少咸宜,雅俗共赏,这一点让许多大牌明星都难以企及。深圳商报记者王淮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