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 上海越剧院北京演出周专题 >正文

评论:大都市文化格局中的上海越剧艺术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5月11日16:40 新浪娱乐

  大都市文化格局中的上海越剧艺术

  5月13日至21日,上海越剧到北京来演出一周。上海越剧院的中年名家群体(包括钱惠丽、赵志刚、单仰萍、方亚芬等一大批在戏曲观众中颇有影响的越剧名家在内)倾情演绎了新版《红楼梦》、《家》、《蝴蝶梦》、《梅龙镇》、《早春二月》等进入新世纪以来创排的优秀剧目。这些剧目是最能代表新世纪上海越剧水平的剧目,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文
化内涵上的大气与艺术追求上的精致并存。这两个特点恰好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上海大都市文化的特征。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一个传统戏曲剧种,这二者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存在着相互关联呢?

  海纳百川,上海大都市文化最可贵的就是一种包容、开放、求新的精神。因此,当90年前,一个粗陋的农村民间小戏来到上海时,这座城市以欣喜的姿态接纳了它。但是,这种接纳不是原封不动的、被动的,而是有选择性的。上海是中国近现代文化的中心,是中外文化交汇点,各种各样的文艺形式——话剧、电影、昆曲营造出一种“文化场”,越剧在其中不能不受到挑战和影响。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说过,如果不是在上海,她看不到进步的话剧,看不到国外优秀的文艺影片,甚至看不到当时已经没落但艺术精湛的昆曲,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越剧改革也许就不会发生。改革后的越剧,纯粹娱乐性的才子佳人戏得到了突破,注入了更多的文化与思想内涵;质朴的民间小调发展为丰沛的越剧唱腔;简朴的传统表演形式为综合性艺术体制所代替。一群年轻的越剧演员在袁雪芬的倡导和领衔下,不断摸索和创新,形成了缤纷多彩的越剧流派。因此,在越剧一百年的历史发展中,进入上海的九十年有着重要的、特殊的意义。上海这座城市见证了越剧从小歌班发展到绍兴文戏、到新越剧,从农村民间艺术转型为城市现代剧场艺术,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中国戏曲一个大剧种的重要过程。

  进入新世纪,上海都市文化在吸收东西方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又以高屋建瓴的气势,奏响着大时代精神的交响。上海市民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加上中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国际市场对中国文化产品的需求亦越来越大。越剧这门优秀的传统戏曲艺术,靠着自主创新的精神,在现代文明中仍以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诗情画意的表现形式滋养着、吸引着许多观众。上海越剧院这次演出的剧目,非常值得关注的是其总体风格特色。新版越剧《红楼梦》被称为“展示上海文化风采的标志之作”。它不是对原剧简单的复排,而是以现代审美观点进行加工修改,一切都以现代观众的知识结构和审美情趣为出发点,在剧本、编导演、舞美、音乐等方面进行了可贵探索,使传统剧目焕发出新的光彩。大制作的手法,尤其是舞美上的华丽设计,提升了剧目的可观赏性。《蝴蝶梦》唯美的表演风格和全新的舞台呈现,让人耳目一新。《梅龙镇》以它作为“青春越剧”的全新演剧风格和审美追求,与越剧的柔美和章瑞虹演唱个性的魅力相辅相成,洋溢出青春、清丽的艺术气息。与传统剧目相比,少了一份俚俗,多了一份高雅,也更贴合现代人的欣赏口味。然而高雅精致中又不失大气、深刻。《家》把主要笔墨放在人物的心理揭示上。以觉新为核心人物,突出觉慧与觉新的性格碰撞,并在题旨和意蕴上作出了新的开掘,以浓烈的抒情和青春气息见长,触摸到了现代青年观众的心弦。《早春二月》取材自柔石的小说,把萧涧秋与文嫂、陶岚两个女性的情感纠葛作为重头戏,充分发挥了戏曲的特长,深深打动人心。这些戏都有别于传统的才子佳人戏,每个戏从题材上说都富有深厚的人文气息,每个戏的表演都富有激情,似乎蕴含着势不可挡的爆发力。

  大都市文化浸润中的越剧,迅速成长。另一方面,新世纪的上海越剧,日益成为上海文化的骄傲,以它独特的风采和魅力成为“上海的一张文化名片”。现代都市与传统艺术,实现了相对完美的衔接。(胡红萍)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