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作为窦唯与滚石唱片解约过上半隐居生活后、最早采访并大规模报道窦唯近况的主流媒体,很遗憾没有早点儿发掘出窦唯身上火热的娱乐性。记者当年和窦唯在不一定乐队的排练现场聊音乐聊了两个版,如果把这两个版的内容置换为高原、王菲、丁武、抚养权和赡养费,那该是怎样的经济价值啊。
本报采访窦唯之前,他已经从媒体上消失四五年了,2003年的时候忽然出了几张唱
片,音乐风格与之前产生了很大变化。总体说来,窦唯从《一举两得》到现在出版的这一系列即兴录音唱片,与其说其闪光之处在音乐上,不如说是其中蕴含的安静致远令人心动。这些现场即兴演出的录音剪辑,若撇去了窦唯的个人魅力,可以说就不再有什么价值可言。
窦唯这些年来也一直保持着宁静致远的公众形象,唱片一年好几张地出,每张销量并不很高,但是维持一个体面的生活至少没什么问题。
本来无论他的音乐还是生活圈子,和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明星、娱乐圈已经完全没关系了,他的生活方式别说跟公众,就是跟北京摇滚圈里的绝大多数人也没关系。他圈子小,在小场地演出,自给自足录制唱片,基本不需要太多人帮忙。他的生活本该挺惬意的,偏偏有些香港人和假香港人想起他是王菲的前夫,一天到晚围着转,去后海吃个饭说他“面容憔悴,连续两天穿同一件衫,似乎经济捉襟见肘”,然后再拿李亚鹏当晚带着童童在法国餐厅吃饭两相比对,由此制造一个富爸爸穷爸爸故事。制造这种故事的人无聊到一定程度了。
但以我所接触到的窦唯,他的接人待物确实不太熟练。其实你听他的音乐也能听出一点儿,他属于那种渴望自己变安静的人,他也关心周围人对他的看法,并且一直试图维持一个令自己满意的形象,而且非常怕这个形象毁掉。以前有一次采访窦唯,我趁着他谈到对自己音乐的高标准严要求时,跟他说某个段落存在一点儿小错误,属于那种后期制作中很容易就可以避免的。他一开始不承认,我直接拿CD机放给他听,他承认确实算个瑕疵,但还是用一个比较玄乎的说法给自己做解释。还有一次,窦唯问我有一篇乐评是不是我写的,说“那个文风像你的,我觉得是你,里面批评我的XX我觉得可以商榷”。那文章不是我写的,而且那篇乐评其实是在称赞他的音乐,只是提出了一些无关痛痒的批评。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对这么小的批评都计较的人,当他见到那些添油加醋的八卦的时候,当他对这些报道无力反抗、和解无望的时候,他还能做什么?
我相信他是个好人,只是太在乎外界对他的看法。所以你就知道他为什么要去跟媒体翻脸。这无非是个想成为世外之人的人回到俗世的分界点,无非是一个比生活稍高的人放弃了自己的范儿,跟生活中最低的那些人当街吵了一架。居士被人逼得当不成了,索性随性一把,当一回流氓吧。按照我们的逻辑,比较科学也比较没意思的手段是,找个律师告那些胡编乱造的,或者开个发布会让媒体圈子窝里斗,真要这么干就不像窦唯了。
祁又一